第五百零三章 斥候先行[第1頁/共2頁]
孫從東點頭:“會用,早從年初開端,右衛便調撥了一部分營隊,專門練習三眼銃,練了整整一年,不說多麼專精,疆場上必定慫不了。”
按唐製,使節代天子出使異國,應配雙旌雙節。
李欽載嚴厲地頒下軍令,孫從東二話不說抱拳遵令。
孫從東抱拳凜然道:“遵令!”
李欽載扯了扯嘴角,道:“這話說的,我是大唐使節,陛下還授我臨機專斷之權,各地守軍當然在我的節製之下,若吐蕃進犯大唐,他們都得為保衛國土而戰。”
所謂“旌”,是指旗號,雙旌包含代表天子使節的龍旗,和表白使節小我身份的門旗。
麵龐剛毅,皮膚烏黑,頜下黑鬚,孔武有力。
李欽載也被李治賜下了旌節,由部曲們在他身後高舉,一行人浩浩大蕩西行。
李欽載也一愣:“庇護我啊,我是國朝棟梁,此去吐穀渾,一根毫毛都不能傷到,寧肯出使失利,也不能損我半分,陛下冇跟你說嗎?”
孫從東一愣:“交代啥?”
孫從東又應了。
另有個共同點,他們的眼神都很清正,透著幾分凶悍和虔誠,聽到上官發話常常第一時候下認識直起家子,“服參軍令”四個字彷彿已刻入了他們的骨子裡。
孫從東隻好寂然抱拳:“是。”
而“節”,則是一根半丈長的節杖,杖上飾以金銅葉片,以紅綢裹之。
接著孫從東又彌補道:“李縣伯恕罪,此行吐穀渾,寧肯身故就義,亦毫不能出使失利。”
夜幕下,營帳紮好後,部曲和禁軍們埋鍋造飯,李欽載卻拿出羊皮輿圖研討。
唐朝中前期所謂的“節度使”,顧名思義,便是以節為憑,統領一方軍政的意義。
孫從東愣了一下,然後思慮此行的任務,卻不得不承認,此行他的任務公然隻是庇護李欽載,出使的事與他無關。
最大的題目還是糧食,若大唐糧食充沛,吐蕃與吐穀渾之戰底子不叫事兒。
孫從東想了想,決然道:“冇有。”
傳播後代的“蘇武牧羊”圖,蘇武手執一根綴滿葉片的木杖,那根木杖便稱作“節”。
劉阿四將烤好的羊腿捧到李欽載麵前,技術有點差,膻味太重了,李欽載此時也冇表情講究精美,冇滋冇味地吃了幾口後,命部曲叫來了孫從東。
“孫都尉,你要搞清楚一件事,出使成敗不關你的事,你和將士們獨一的任務是庇護我,明白嗎?”
李欽載張了張嘴,發明本身竟冇法辯駁。
執旌節而使,纔是名正言順的使節,縱是敵軍見此旌節,亦不敢輕犯輕辱,更不敢動兵器,這是疆場上的大忌。
以李治和朝臣們的脾氣,出兵乾就完了,恰好趁這個機遇把吐穀渾歸入大唐國土,給那位不爭氣的可汗賞個官兒,這纔是好處最大化。
李欽載咧嘴笑了笑:“幸會幸會,出宮之前陛下都跟你交代了吧?”
使節的儀仗與平常官員分歧,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旌節”。
“末將和麾下一千袍澤皆能諳練用三眼銃,槍法都還不錯,十有八中的,已然是右衛軍中佼佼者了。”
孫從東躊躇了一下,道:“李縣伯,沿途各地守軍和折衝府也要變更嗎?”
若那位可汗跪得太快,李欽載此行便冇有多大的意義,獨一能做的是在涼州調集兵馬,對吐蕃采納守勢,謹防吐蕃進犯大唐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