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憶苦[第1頁/共3頁]
“人間瑤池倒是算不上,但是……”慈禧太後看著一件件精彩的瓷器,俄然說道,“這些個珍瓷,再弄一件也是絕難,將來是要再放回原處所去的,以是我要你派專人關照,哪個敢碰了壞了,我要他的腦袋!”
厥後在英法聯軍的激烈要求下,清當局纔開釋了倖存的俘虜。去的時候是39人,返來的隻要19人了,並且都被折磨得冇有了人樣,因而聯軍就決定抨擊。按照他們製定的萬國公法規定,凡使臣被殺,他日破城,雞犬不留。並且額爾金還特地提出了一點,那就是進了北京,不殺人不擾民,但必然要燒了圓明園,因為他的使節就是被關押在那邊的。
慈禧太後的眼波在這些流光溢彩的瓷器當中活動,回想著當年的舊事,嘴角儘是澹泊的笑容,明顯是高興已極。
“皇太後,當今兒長毛都已給平了,撚子也給剿除了,目睹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百業重興,定能燒出如許的絕世好瓷出來。”劉誠印謹慎地措著詞兒,試圖欣喜慈禧,“到時候重修了園子,皇太後再去‘六合一家春’,把這些老的新的好瓷器都擺到一起,豈不是美事一件?”
“皇太後所言極是,依主子看,這一次還是彆賞他甚麼官兒為好。”劉誠印說道,“皇太後如果想賞他,賜他點甚麼物事便可,一來可示恩寵,隻要經心辦事,便不會忘了他;二來也可免外間物議。”
“相稱一部分中國的淺顯公眾直接參與了劫奪、焚燬圓明園的行動。並且,按照當事法**官的回想,聯軍之以是下焚燬圓明園的號令,一個首要的啟事就是為了擯除不竭湧來參與擄掠的華人。”
“記得剛入宮的時候,冇見過多少世麵,隻是感覺,這些瓷瓶兒比起家裡的,要都雅很多,厥後才曉得,這都是雍正年那會兒的粉彩瓷器,是最美的,前無前人,後無來者……”
“可惜我們大清的好東西,都讓洋人給搶去了……”劉誠印說道,“幸虧現在一點點兒的,還能找返來……”
“聯軍最後傳令放火時,各軍並無火器,唯有水桶、水鍋罷了。海澱華人暨華役,將攜來之火線、秫秸統統引火之物會合以待。嗣後四周引火延燒……”
那麼接下來在圓明園又產生了甚麼呢?
劉誠印當然明白慈禧太後是在說甚麼,不由得悄悄悔怨本身剛纔隨口一句話,又惹得她想起了當年的煩苦衷。
“夷人入京,遂至宮闈,見陳列都麗,相戒勿入,雲恐以失物索償也。及夷人出,而貴族窮者,倡率奸民,假夷為名,遂先放火,夷人還,而大掠矣。”
劉誠印冇有再接話,而是恭恭敬敬地立在一旁,悄悄地聽著慈禧太後陳述著年青時的舊事。
作為英法聯軍器燒圓明園的親曆者,慈禧太後當然清楚,圓明園被焚燬的本相是甚麼。
“焚劫圓明之禍首,非英法聯軍,乃為海澱一帶之窮旗人。……二十三日甲申記:聞恭邸逃去,夷人據海澱,夷人燒圓明園,夜火光達旦燭天。二十四日乙酉記:聞夷人僅焚園外官民房。二十五日丙戌記:本日丙外各門儘閉,……蓋城外劫盜四起,單身敞衣,悉被打劫。二十七日戊子記:聞圓明園為夷人劫奪後,奸民乘之,攘奪餘物,至挽車以運之,上方珍秘,散無孑遺。……圓明園一役,其始聯軍僅焚園外官吏房,或為軍事上需求之行動。而很多旗人匪賊,即乘機劫奪,因而聯軍旋亦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