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勁草 (七)[第1頁/共3頁]
可他,現在更不能回身逃脫。特彆是在聽韓倬說瞭然背後相乾短長以後,更不能表示出丁點兒的躊躇。
方纔其弟弟和韓倬之間的對話,他一句都冇聽懂。但身為耶律氏的後輩,他卻堅信大遼國的將來一片光亮。戔戔劉漢算甚麼?把再往南的李唐、馬楚、孟蜀加起來,都不敷大遼國鐵騎傾力一踏。隻是大遼國方纔換了新天子,還冇騰出工夫來南征罷了。(注2)
比“胡漢分治”如何?從大遼國的長遠角度看,“授田策”當然是強出太多。
隻是以目前環境來看,第二種結局的能夠,遠遠超越了第一種!僵坐於馱馬的背上,韓德馨的身材如同冰雕普通,筆挺堅固。身前身後,白毛風打著旋渦,翻滾起伏,彷彿一排排驚濤駭浪。
俗話說,有毛帶皮不算財。草原上一場暴雪或者瘟疫過後,有多少牛羊牲口得慘遭不幸?而讓契丹人都變成地主,讓被掠至幽州及塞外的漢人仆從都變成農夫和耕戶,每年將給大遼國的官倉進獻多少稅金和糧食?既然在幽州和塞外也一樣能夠務農,並且還能分到一塊地盤,那些被掠而來的漢家百姓,又何需求冒死逃回故裡?歸去以後,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還是是要以種地為生,並且還整天提心吊膽防備戰亂和盜匪,日子過得一定比在遼國安寧!
一旦此戰大獲全勝,馬延煦的行動,便足以證明馬氏家屬對大遼國的赤膽忠心。契丹各部長老們的進犯結果,必將大幅減輕。而此戰即便慘敗,麵對著宗子方纔“以身就義”的父親,契丹各部長老們的敵意,也多少會降落一些,不至於讓馬胤卿本人和全部馬氏家屬,步商鞅和晁錯的後轍。(注1)
“當然是在塞上!”耶律赤犬俄然插了一句,頂著滿腦袋的雪粒子,就像一隻方纔被凍醒的狗熊。“我大遼之國運,劉漢如何比得起?”
注3:縱觀汗青,凡能成為大漢奸者,凡是皆為聰明睿智之輩。秦檜如此,汪精衛亦如此。隻是他的聰明,卻隻謀了一家之福。腳下所踏,倒是千家萬戶的累累白骨。
胡漢分治,最聰明的處所,就是包管了契丹人,特彆是契丹各部長老們的職位超然。而“授田策”,卻直接捋了長老們的虎鬚!
注2:劉漢,即後漢。遼國人不以為劉知遠有資格擔當漢高祖的國號,以是稱其為劉漢。南唐被成為李唐,南楚被稱為馬楚,後蜀被成為孟蜀,跟此一個事理。
再長遠一些,百年以後,當大部分契丹人和漢人變得不同越來越小,大遼國,將是何族之大遼?
怪不得“授田策”是由馬胤卿和自家叔父韓匡嗣提出,而素有“北地第一智者”之稱的韓延徽卻保持了沉默,本來人家早就看出了其背後的風險。怪不得馬延煦一返回軍中,就像瘋子般不管不顧地帶領幽州軍出征,本來此人是籌算儘最大能夠替其父馬胤卿分擔風險。
“不愧是左仆射的先人,賢弟此言甚善!”韓倬在白毛風中,大笑著撫掌。貂裘的下襬和袖子飄飄零蕩,渾然不似身在人間。“愚兄再多問一句,賢弟覺得,這天下氣運,在塞上還是在中原?”
“家祖父覺得,授田策,可一舉奠定我大遼國百年之基!”韓倬的聲音俄然又從白毛風中透了過來,很清楚,卻冇有一絲作為人類的溫度。“此番外出曆練,家祖父也曾經叮嚀,如果碰到薊州韓氏的後輩,務必儘力交友。你我兩家固然不是同宗,但相互之間,血脈相隔也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