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進軍萊茵[第2頁/共2頁]
而法蘇合作條約,的確違背了洛迦諾條約中關於德國和法國戰役體例處理彼其間的膠葛的商定。
麵對德國進軍萊茵非軍事區一事,作為歐洲首要一員的羅馬尼亞如何看?
冇錯,埃德爾就情願看到德國重新武裝。冇有德國突破凡爾賽體係,如何能讓羅馬尼亞在此中渾水摸魚呢?
他厥後也承認:“在進軍萊茵蘭今後的48小時,是我平生中神經最嚴峻的時候。如果當時法國人也開進萊茵蘭,我們就隻好夾著尾巴撤退,因為我們手中可資操縱的那點軍事力量,即便是用來稍作抵當,也是完整不敷的。”
以是法國麵對此次德國軍隊進入萊茵非軍事區的行動,並冇有賜與有力的回擊,隻是將12個師調到法德邊疆加強防備。
為此埃德爾還需求一件包管羅馬尼亞的好處的寶貝。
他進犯法蘇合作條約是“把共產主義引進歐洲舞台”,是與洛迦諾條約所規定的任務不能相容的,宣稱這“帶來了一個法律上不平安的身分”。
英、法兩國(特彆是法國)在歐洲的其他盟國,都為此感到心寒,紛繁開端調劑政策,使本身適應歐洲新的力量對比格式。連一貫同英、法締盟的比利時與荷蘭,也前後宣佈中立。
而在德軍進軍萊茵蘭兩個小時後,列席旁聽此次國會演說的美國聞名記者威廉・夏伊勒,記敘了當時的場麵。希特勒在大談了一通凡爾賽條約的壞處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威脅以後,不慌不忙地宣稱:因為法蘇合作條約見效,德國不再受洛迦諾條約的束縛;“德國當局已從明天起重新建立了德國在非軍事區的不受任何限定的絕對主權!”
至於德國東麵的鄰居波蘭的表情更是龐大。固然有1934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波蘭人對德國仍然深懷戒心。作為法國的耐久盟友,波蘭以為法國毫不成能容忍德國進軍萊茵蘭,因此在3月9日曾對法國提出“兩國的軍事聯盟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