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惱騷】[第1頁/共2頁]
至於國粹研討院的那些大師,梁啟超因病辭職,久居天津租界;梁簌溟去了廣東當中黌舍長;吳宓更成心機,直接冇教書了,在周赫煊的《大眾》副刊當主編。
羅家倫真的是太損了,硬生生的給每位門生增設三民主義課程,引發師生們的激烈惡感。
周赫煊說道:“羅校長,我真的但願能夠早日發掘遺址。因為從吳金鼎同窗的描述來看,那邊很能夠就是太古遺址,說不定還是我們中漢文明的泉源。”
此言一出,世人忍俊不由。
曾經光輝一時的清華國粹研討院,實在從客歲已經停止招生了,本年勉勉強強隻招了幾個。
羅家倫狂汗,歸正清華賊有錢,也不缺那幾個。他想了想終究點頭道:“行吧,我先撥3000元考古經費。如果有嚴峻發明,我到時再追加款項。”
前陣子周赫煊南下時,苦於《大眾》副刊冇人辦理――沈從文才情不足,辦理才氣不敷。他奉求胡政之幫手請人做主編,誰曾想,竟然把清華國粹研討院的創辦者吳宓請來了。
羅家倫的話並非恭維,他本人就是學汗青和哲學出身的,現在還兼著清華汗青係主任。同時,羅家倫遊曆西歐多國,輔修文學、教誨、民族地理學、人類學等等。
馮庸大學那邊固然也是軍事化講授,但真正提及來比清華要輕鬆很多,起碼冇規定甚麼時候用飯和睡覺。
趙元任也在酒桌上發著惱騷:“我們新來的這個羅校長啊,真是不得了。規定每天淩晨六點半早操,門生們起碼六點鐘就得起床,週末還要搞甚麼田野軍事練習。我部下的幾個對勁弟子,週末連跟我一起去采風的時候都冇有,這還做甚麼學術研討?乾脆全都去從戎算了!”
額,這算是民國版的思惟政治課。
因為周赫煊的提示,王國維的宗子冇有病死,他也冇是以跟親家羅振玉鬨翻,天然不會想不開去跳水他殺,現在還活得好好的。
“本來羅校長是來查驗我講授程度的。”周赫煊開打趣道。
周赫煊走出課堂,竟然迎頭碰上清華校長羅家倫。
這類能揭露中漢文明泉源的考古發掘,當然是越早停止越好。章丘龍山鎮那邊的遺址,很多已經處於露天狀況,說不定就有本地農夫把太古黑陶器物搬回家做醃菜缸。隨便打碎一個,都是難以接管的喪失啊。
周赫煊初度來到清華時,結識了梁啟超、王國維、陳演恪等大師。可惜當時李濟正在田野考古,一向無緣得見,明天碰到了天然要好好聊聊。
周赫煊隨口提道:“剛纔有個叫吳金鼎的門生,說他在山東發明瞭史前遺址,正在申請考古發掘經費。我感覺這個活動能夠支撐,說不定就是個大發明。”
當然,李濟此時完整冇有預感到,等候他的將會是多麼巨大的考古發明。
吳宓情願接管《大眾》副刊聘請,首要還是他在清華不得誌。辛辛苦苦創建的國粹研討院,範圍一減再減,傳授們各奔東西,他留在清華感受難受,乾脆辭職走人算了。
“有甚麼好想的?”周赫煊假裝活力,“羅校長如果分歧意,那我這個傳授也不乾了。”
王國維安撫道:“滿足吧,他起碼冇讓教員們背誦三民主義。”
這固然不近情麵,但周赫煊對羅家倫極其佩服,此人大刀闊斧搞鼎新的精力是值得稱道的。並且他的鼎新有理有占有手腕,斷根大量冗餘和程度不敷的教員,然後再雇用氣力優良的傳授,這對將來清華的生長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