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民國之文豪崛起 - 856【文人】
翻页 夜间

856【文人】[第1頁/共3頁]

兩人之間的辨彆,是文人在國難當頭時分歧的挑選。

正因如此,汪兆銘纔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從1938年冬開端走上公開乞降的門路。他感覺本身能一呼百應,但是真正的實權人物卻不跟著他混,身邊跟隨的儘是些政治得誌者。

乃至於常凱申在南京淪亡後,在日記當中感慨道:“文人老朽以軍事得勝皆倡和議,初級將領皆多落魄望和,投機取巧者更甚……剋日各方人士與首要同道,皆覺得軍事失利非速乞降不成,幾近眾口一詞。”

在學術界,這份主和名單能夠排很長。比如北大校長蔣夢麟、北大法學院傳授周炳琳,另有蔣廷黻、陳之邁等等等等,那是數也數不清。

PS:有很多讀者對前麵的情節不滿,還說老王靠賣肉為噱頭。話說,周赫煊和於珮琛那事兒,能賣得出肉來嗎?老王這幾天都在研討南京大搏鬥的質料,《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和馬吉的記載片都看完了,再加上那些照片,說實話,精力狀況很不好。

陳寅恪就更悲觀了,直接在詩裡來一句“南渡自應思舊事,北歸斷恐待來生”。他把中國比作南宋和南明,以為抗戰勝利是不成能的,光複華北隻能比及下輩子了。

或者說從未竄改,胡適一貫是“實乾派”和“悲觀派”。

後代有本描述文人南遷的書叫《南渡北歸》,書名便是援引於此,但未免有些分歧適,文人們並非一個個都像陳寅恪那麼悲觀。

而國黨的高官群體當中,汪兆銘、孔祥熙、張群、居正、於右任、陳立夫、閻錫山、徐永昌、王寵惠、陳佈雷、魏道明,這些人要麼主和,要麼偏向於讓步。

陳寅恪的思惟和行動很衝突,但又能代表很大一部分文人。他對時勢既悲觀又絕望,還寫詩抱怨老蔣的抗戰是獨夫行動,把國度前程當作打賭來孤注一擲。麵對日寇40萬大洋的利誘,他又能冒死兩度回絕,跑到西南的窮鄉僻壤去過苦日子,並餓著肚子一邊講授一邊做研討。

這也是即便到了抗戰前期,另有很多熱血青年支撐常凱申的啟事,他們以為唯有賢明魁首獨裁才氣抵當到底。

對於汪兆銘的“豔電”,固然有無數人破口痛罵,但卻不乏憐憫和共鳴者。因為他們也是如許想的,隻是汪兆銘當了漢奸,而他們不敢當漢奸罷了。

這兩句出自吳宓先生的日記,是七七事情發作後的第七天,兩人飯後漫步閒談時說的。陳寅恪以為,拱手讓出華北而乞降,還能保住華南以偏安,將來或答應以垂垂規複國土。若戰則全域性淹冇,中國永亡矣。

周赫煊停止了與陳光甫的對華,轉頭問胡適:“適之兄,你還主和嗎?”

倒是陳寅恪的父親更有文人風骨,在平津淪亡後,陳三立先生果斷不肯投日,絕食五天,憂憤而死。

或許老蔣是被煩得不可了,才把胡適任命為特使扔美國去,隨便他如何在美國瞎折騰。

當然,收了於珮琛也算完成一個劇情,因為真不知該如何措置。汗青上於珮琛的結局,大師能夠去網上搜一下,但請不要在批評區和章節說裡會商,統統為了製止調和。

可想而知,現在丟了廣州,武漢頓時也要棄守,中國國土淪亡近半,那些軍政大員的士氣該有多降落。有人乃至以為,中國能夠對峙一年而不速亡,那是因為日本還冇有來真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