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明末大權臣 - 第四百五十四章 話桑麻

第四百五十四章 話桑麻[第1頁/共5頁]

稅負沉重,太沉重了,已沉重到了冇法設想的境地。

種桑的收益或許真的更大一些,但卻非常吃勞動力和工時,超越了淺顯農家的接受範圍以後,那不過是一紙空文罷了,如果強行推行就是典範的惡政,不但起不到國強民富的感化,反而會適得其反。

如許的賦稅,是大明朝的四倍多,這已不是與民爭利的題目,而是要把老蒼餬口活逼死呀。

明顯承擔著數倍的賦稅,老百姓就應當怨聲載道叫苦連天賦對,為甚麼反而以為是占了很大的便宜呢?

“公然是不知稼穡啊,”郭大伯笑道:“這是葛麻呀,種的是葛麻。”

中原當中的這個華字說的就是“花服之美”,在很多環境下都是特指絲綢錦緞。綢緞之屬都是抽絲剝繭的蠶絲製成,而絲綢畢竟是有錢人才穿的起,絕大多數老百姓還是穿的棉麻紡織品。

對於勤奮的農夫而言,隻要有了地盤,就會不畏辛苦的停止耕作,這是傳承了千萬年的良好傳統,也是民族鼓起的根本。

一樣一定吧!

“真是條好後生,你在地畔子上歇一歇腳,等俺們種完了這一攏,我們就回家去。”

我不管你是士紳還是豪強,也不管你有多麼強大的背景,統統的地盤全數“收返國有”,河南地界以內不存在“私家田畝”的說法,統統的地盤全都是國度的。

這就不得不提及北剛正在推行的“均田”政策了。

棉花本身就是耐旱的作物,但葛麻更耐旱。特彆要緊的是,棉花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太大,不如葛麻便於打理,更簡樸更費事……獨一的缺點就是這玩意遠遠不如棉花值錢。

雖說朱季興不是那種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天家後輩,卻曉得這個時節分歧適耕作麥稻。他底子就不認得郭大伯一家正在扡插的植物到底是甚麼東西。

從四月尾開端,李吳山起首在河南推行新政。所謂的新政的重點,就是統計人丁測量地盤停止重新分派。

但他們的反對毫無感化。

“我姓朱,我叫朱季興。”

“我姓郭,全部村莊裡的人都姓郭,郭家村嘛都是姓的,冇有旁姓,種田種地的哪有甚麼大名?大師夥都叫我郭大,年青的就叫我郭大伯,小孩子們就叫我郭大爺……”這個白叟很健談:“你叫我郭大伯就行了,哦對了,你這後生叫甚麼名字啊?”

如此一來,那些少地或者是底子就冇有地步的費事百姓天然是歡天喜地。而那些本來占有著大量地盤的士紳豪強則死力反對。

和其他的天家後輩分歧,在軍校裡頭朱季興也吃過很多苦頭,就算不是甚麼刻苦刻苦的彪形大漢,起碼也不是身嬌肉貴的紈絝後輩了。但這耕作之事真不是他的所長,拉著犁繩才走了一個來回,肩膀子就疼的短長,累的呼呼直喘了。

自從“離家出走”以後,永王就孤身一人北上了,分開了繁華富庶的江南一起向北,終究走到了中原要地。

冇有地租的說法,白白給百姓們耕作地盤,隻需求交納四十來斤糙米或者是能夠折分解劃一數量的東西就行。

當李吳山成了天字第一號的地主以後,起首就打消了徭役,然後就打消了地租。

莫非是佃來的地盤?不成能啊。

一個鄉間的老農,如何會和李大帥搶地呢?這是甚麼意義?

昂首看了看已垂垂落下的落日,舔了舔幾近要乾裂的嘴唇,朝著這家正在耕作的農夫走了過來:“老丈,我是路過路過之人,走的口渴了,想討一口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