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第1頁/共3頁]
第二十章撻伐
這能屈能伸的本領,我們天朝人還真得跟人家學一學!
高句麗滅國以後,李績老爺子親身押送前高句麗國主高藏回長安獻俘。
吳詡感覺兩人之間氛圍實在奇特,因而咳了一聲,插嘴道:“大唐去往倭國路途悠遠,如果直接走海路,風波難測不說,還必須順著季風,不然不免出變亂……”
這幫年青人咋就都這麼喜好爭強鬥狠呢!
作者有話要說:很抽很抽=。=
李小九陛下趁著太子、李三郎和武敏之都在,乾脆就把事情都交代了。
這一年非常可貴的開春後冇有產生春凍。
吐蕃小讚普又一次派使團到長安,獻上各種牛羊珠寶,向李小九陛下提交了國書,表示要與大唐締結永久親睦的戰役和談,趁便把滯留大唐多月的輔弼祿東讚領了歸去。
除了那些目光長遠之輩,朝野高低大抵冇有幾小我把一個小小島國看在眼裡。
就是吳詡,也全因為來自數千年以後,纔會對倭國這個親信大患特彆警戒。
“如果這些少年已經風俗在大唐地盤上餬口了,而這世上也再冇有倭國這個國度,隻要大唐一郡的時候,姑母您以為他們會如何做?”
顯慶四年三月,由中書令李義府為正使,中書侍郎許圉師為副使帶領的大唐遣送使從遼東穿過朝鮮半島達到金城,在金城港登船,護送倭國使臣河內鯨渡海返國。
人小日本的遣唐使這麼快就奔長安來了,可見白江村一戰讓倭國喪失得相稱慘痛,現在的倭國可還冇學會後代的‘軍人道精力’,一有甚麼不快意就切腹他殺啥的!現在的倭國就是頭小狼崽子,在冇學會獵捕技能之前會一向韜光養晦儘力活下去,即便卑躬屈膝也在所不吝……
吳詡不肯留倭國的那些少年,是為了製止這些人在長安偷學了去。
世人聞言都不由有些驚奇。
武敏之神采不動,冷冷道:“娘子雖命令不準那些倭國少年隨便走動,可這些人長於巴結,暗裡賄賂館吏,早就暗裡裡喬裝改扮出過四方館了……”
收不收倭國使臣的禮品是一種姿勢,她也好,李小九也好,在大唐冇有真正對倭國脫手之前,還是需求給對方一點友愛的假象的。
以是,在吳詡提出了一些鼎新計劃的時候,李小九會那麼衝動。
李小九陛下的意義是宜早不宜遲。
以是,遣送倭國的話題並冇有占多少時候。
吳詡想著現在已是仲春了,這季風的風向頓時要轉了,如果遣送使在不解纜,就要順風而行了,到時候在海上可就禍福難料了。
李三郎有一條好舌頭,派他去倭國忽悠中大兄皇太子,吳詡一點都不擔憂。
也就是說,吳詡的禁足令對倭人的結果並不是太好。
大唐有了朝鮮半島,再攻打倭國底子是一點後顧之憂都冇有。
而改元顯慶,恰是李小九陛下鄙人一個決計,要儘力突破千百年來的宦海桎梏。
以是,倭國使臣來了,還帶著多量來大唐偷師學藝的少男少女們……
大唐的朝堂,不再隻是世家門閥的朝堂!
不想吳詡的話剛說完,她家李弘小朋友就提示道:“阿孃,您莫非忘了,現在高句麗已滅,遼東到百濟郡一起無阻,去倭國底子不消走極遠的海路了……”
在場的幾人除了太子殿下李弘以外,都是深悉李小九陛下對倭國的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