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第1頁/共3頁]
按照李十六的質料表示,李慎當時是感覺反武的機會並不成熟,以是纔回絕參與李貞的行動的,可見其也並非至心臣服!
據狄仁傑與周興所得的供詞所言,此次參與背叛的宗室諸王除了韓王李元嘉父子和越王李貞父子外,竟還包含太宗之弟魯王李靈夔父子,太宗之妹常樂公主伉儷等平素看起來非常循分的宗親。除了高祖、太宗的血脈以外,另有大量的李氏旁支也鮮明在列,如果一一定罪,李氏後輩幾近滅族。
削宗籍就不說了,可連姓氏都給人家改了,這、這獎懲的確是生不如死啊……
彆的,顯慶年間產生的幾件疑案,竟也有李元嘉的身影在內,這讓李治和吳詡二人感到非常氣憤。
隻要嚴格遵循律法審判剩下的幾個王公便是了,又何必趕儘撲滅呢?
這貨就更不得了!
那豈不是連上皇一家子也要被連坐麼?
如霍王李元軌、魯王李靈夔這兩位高祖之子,以及小一輩的如李元嘉的兒子黃國公李譔、李元軌的兒子江都王李緒、李靈夔的兒子範陽王李藹、虢王李鳳的兒子東莞郡公李融等人都鮮明在列,幾近把李唐宗室的初級宗親給一網打儘了!
正如吳詡所料,李元嘉、李貞等人進了大理寺詔獄以後不久就懼罪他殺了,留下兩遝厚厚的供狀。
吳詡一副‘見鬼’的神采,瞪著李治。
以後的殿試中,這周郎君應對敏捷,律法諳練,更有奇思妙想之語,頗得李小九陛下賞識,當即被點為當年‘律科’的狀元。
李治見問,隻是微微一勾唇角,麵上暴露一抹極其溫暖的笑容來,隻是他接下來講說的話可與他的神采全不符合。
她可不想重蹈覆轍!
說到這裡,李小九陛下略微一頓,彷彿實在考慮著甚麼。
“既然媚娘你不肯再造殛斃,那便饒了餘人道命,隻是這些人已不配姓‘李’,從本日起削李元嘉、李元軌、李靈夔、李貞、李慎等人宗籍,子孫先人改姓‘虺’,放逐嶺南,遇赦不還!”
或許你對他的大名會比較熟諳,這貨就是後代赫赫馳名的大苛吏——周興。
眾臣聽到她這話,都不由自主坐直了身子,作洗耳恭聽狀。
除了李元嘉和李貞這領頭的二人,宗室當中有點分量的王公根基上都被連累進了這場兵變。
狄仁傑聽到這話,眉頭皺得更加緊了,不待他開口,坐在上皇之下的太子李賢已然嘲笑道:“孤這裡有一份名冊,周郎無妨拿去與李元嘉、李貞之供狀比對,如有疏漏,儘管便宜行事!”
李賢所說的名冊便是李十六當日投誠時所書,現在恰好用來印證李元嘉與李貞的供詞。
連累九族?
與李元嘉比擬,越王李貞的罪惡反而顯得小多了。
歸正都是一死……
即使律法精通如狄仁傑者也隻能硬著頭皮道:“李元嘉、李貞者,高祖、太宗之血脈,李唐宗室至父老,當由上皇措置方為安妥,微臣不敢妄言。”
吳詡當時隻是聽到那些刑具的簡介就已經驚出了一身盜汗,那裡會同意周興把這些駭人的玩意兒放到詔獄裡去!
吳詡不肯擔這個惡名,也擔不起這個惡名!
李小九陛下,你夠狠!
“狄卿,按律當如何訊斷?”
這也是明天政事堂集會的主題之一:到底應當如何措置首逆呢?
“謹服從。”周興聞言,麵露憂色,忙避席領了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