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物理課題[第1頁/共4頁]
崇禎看他們一問一答說的越來越深切了,感覺這類體例不錯,把愛好研討格物的學者聚在一起問答會商,能極大加快學科停頓,本來宋應星隻是提出火質和氛圍裡的水神假說,在薄玨的步步詰問下,就逼得宋應星去做嘗實考證了。
宋應星著作提到“水銀一斤,插手石亭脂二斤,放在密封的罐頂用火加熱,三炷香以後,冷卻翻開,獲得銀硃十四兩,次朱三兩五錢,另有殘剩石亭脂多少”,宋應星著作裡,水銀、硃砂、銀硃都是同一種東西的分歧形狀,“凡硃砂、水銀、銀硃,原同一物,以是異名者,由邃密老嫩而分也”,一斤十六兩,加熱後,分紅銀硃、次朱共十七兩五錢,多出了一兩五錢,崇禎提示宋應星把剩下的石亭脂也稱量一下,看看石亭脂減少的分量,是不是恰好就是銀硃和次朱多出來的那一兩五錢?
薄玨來了興趣,問人真的能看到“元氣自有之塵”?宋應星說陽光照窗戶時,人看陽光,能夠看到藐小灰塵懸浮空中,扇子扇風,彆人覺得內裡是灰塵,他以為也是“元氣自有之塵”,薄玨的神情對這類說法是思疑的。
反過來嘗試也是如許,等主器裡火燭燃燒後,把一隻小老鼠放在隔間中,能夠先灌滿水。小老鼠被水淹冇的一頃刻還不至於死,把隔板翻開,小老鼠就會逃進主器中,便能夠察看小老鼠會不會悶死?薄玨說出了嘗試計劃,並且誇大器皿最好用透明玻璃做成,更加便利察看。宋應星對奇妙的嘗試假想也大為讚歎,表示如許嘗試確切可行。
宋應星說魚在水中,也需求水和氛圍相通,水中的魚才氣活。他在《氣論》中提出一個嘗試,如果以器皿裝下水和魚,把器皿密封起來,過幾個小時翻開,水中的魚已經死了。申明水不與氛圍打仗就是水死,水死今後,此中的魚也會死。
薄玨這才比較承認宋應星的說法,也想到了例子,草木清葉能夠絞出水來,再在太陽下曬乾,水意極少以後就輕易撲滅。宋應星彌補說不但是如許,把木料封閉在窯中煆燒,把水意逼掉,火質冇法散逸,留在本體中就天生了柴炭,柴炭就是火的變體,非常便於燃燒。
宋應星說即便真的分離,彆離彙集含有水神的氣和不含有水神的氣,密封在泥罐中,放入燭火也看不見有冇有燃燒。薄玨說隻要用玻璃做成密封瓶罐就能瞥見,何況就算看不見,燭火放出來今後燃燒過還是頓時燃燒,把蠟燭取出來就能看出來。
崇禎肯定宋應星說的“元氣自有之塵”觀點就是氧氣,進一步指導問宋應星說的“元氣自有之塵”能不能從氛圍中提取出來?宋應星說“元氣自有之塵”與灰塵分歧,不過人也能夠瞥見。
薄玨對宋應星的這類猜想並不對勁,又問宋應星火質有冇有重量?宋應星說應當有,木料燃燒今後,火質騰逸在空中,剩下的灰燼比木料輕地多,應當就是去掉火質今後,物質變輕的啟事。薄玨還不對勁,說隻是木料燃燒還不敷以證明。其他物品燃燒今後,是不是都會變輕?這個題目宋應星就冇有掌控了,遊移以後說這個要等他再做嘗試。
薄玨也點頭說到現在各處燒煤很多,也有把煤封閉在爐窯中煆燒構成焦炭,焦炭不管平常利用還是冶鍊金屬,結果都遠遠好過煤。並且也能解釋風助火力,燒木料燒煤炭時,用鼓風器具不竭把氛圍送進爐中,就能燃燒更旺。應當也是送入氛圍越多,氛圍裡水神和火質打仗更多,就是吸引更多火質騰出在氛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