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天之驕子”[第1頁/共3頁]
陳餘辯白道:“趙王與楚國戮力而攻秦,楚軍戰河南,趙軍戰河南,趙國廣武君破秦軍於河內,故陳餘方能得複見上柱國於此,楚趙該當一體,共奉上柱國為縱長,豈能聽小人之言,使兩國有郤……”
“為楚國計,為天下計,上柱國不如南下攻南陽,使黑夫不得已而退兵,如此,六國、北秦、南秦,尚可保持三足鼎立之勢!”
項羽重瞳如炬,對這座關隘誌在必得!
項羽嘲笑道:“既如此,那陳生便與我說說,楚魏韓已入駐三川月餘,韓兵奉我之令南略潁川,魏軍則守著洛陽,又籌辦打擊河東,乃至連齊國彭越,乃至於沛公呂澤,都各派了一支人馬來互助,為我押送糧秣,唯獨趙王,遲遲滯留河北,不派兵前來?莫非是想毀合縱誅秦之約?”
因而二陳篡奪恒山郡後,依托陳餘在本地的根本,成了一郡的實際節製者,陳勝得為都尉,而陳餘則被風雅的趙王歇封為苦陘君……
“扶蘇!?”
更何況,楚地有一句諺語:“富極關中,窮極淮南”,天下財產堆積在關中,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不過四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二;然量其富,什居其五!
PS:第二章鄙人午。
陳餘複又作揖道:“第二件,則是趙王親口所言。趙王及其謀臣蒯徹覺得,比擬於半年前,情勢已大為分歧,昔日北強南弱,今時王賁已死,黑夫頓兵武關、漢中,已是南強北弱無疑。”
楚懷王入秦之恥,是每個有誌氣的楚人從小聽聞的事,非要打比方的話,就跟宋人常唸叨“靖康恥,猶未雪”一樣,項羽耳濡目染,少時便埋下了仇恨秦人的種子。
那是第四次合縱的光輝勝利,隻可惜魏王疑信陵君,未能持續擴大戰果,當提起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合縱在函穀關前的戰役時,項燕的聲音便要降落很多:
到達曹陽,已能遙遙瞥見函穀關時,項羽感慨萬千,從小到大,他曾無數次聽聞函穀關的名頭。
“陳餘,他還敢來見我?”
在喊殺聲中,又一次打擊失利了,目視麵前的險關,項羽眼中帶著不甘,他滿腹戾氣,但卻不得不承認道:
函穀關是東去洛陽,西達秦國的咽喉,從楚軍的火線陣地陝縣(河南三門峽市)到函穀關,足足有一百裡地,蒲月份時,項羽卻帶著人走了整整五天,偶然候一日僅能進步十裡。
“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我亦在楚軍當中。當時魏公子無忌會諸侯於大梁,又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穀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這條函道是項羽這輩子走過最難走的險徑,甚麼成皋、亢父加起來都不及十一:崤山的路段多在澗穀當中,深險如函,故稱函穀,這裡邃岸天高,澗道之峽,車不方軌。擺佈到處都是鬆柏,行人在幽深的穀底,但聞山中老猿悲鳴,仰首卻難見天日。
卻見函穀關前是弘農澗,它構成了函穀關的一條護城河,時價初夏,澗中水流湍急,人馬難渡。
“上柱國,趙國使者陳餘到了!”
隻可惜終究還是縱散約敗,跟著項燕敗亡,楚國也為秦所滅。
聽聞後,項羽頓時怫然不悅:
……
尤記得,十多年前,鄙人相的項氏莊園裡,大父項燕還曾對他報告過信陵君、春申君兩次構造六國合縱,攻至函穀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