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天下熙熙[第1頁/共3頁]
儒家有一種賢人的“道統”之說:“由堯舜至於湯,由湯至於文王,由文王至於孔子,各五百不足歲,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不足歲,去賢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賢人之居,若此其甚也。”
“我知之。”
唯獨玉門以東百餘裡的敦煌,作為秦朝最靠西的小邑,屯有很多軍糧,勉強可供雄師充饑。
不管中樞權力如何更迭,基層總得有人持續做事,就如喜幾十年如一日冷靜謄寫翰劄,做好獄吏法官的職責,並未因呂不韋、嫪毐之事有何影響。
喜卻表示得很安靜:“吾等身在異域,動靜閉塞,難知真偽,更不知中原產生的事情孰對孰錯。”
“對張掖郡十萬中原移民也有效,他們不必亡於胡塵,至於大秦的存亡與否……”
對劇變的難以置信、對動靜的思疑、對時勢的遺憾、對將來的利誘,另有對故交黑夫的態度,在絕望與信賴間扭捏……
重修西北邊疆的次序。
“隨波逐流的船,和堅固厚重的石頭,這就是荀子對李斯和韓非的評價?”
“一顆比韓非還剛硬的石頭!”
“如此鼓譟,出了何事?”
以是他教出來的弟子也多樣性豐富,有李斯、韓非的典範法家,一個專注實際,一個專注實際。又有專精於《詩》《書》《禮》《樂》的儒家浮丘伯、毛亨、公孫尼子。
三月中旬,李斯的死訊傳來,黑夫是且喜且歎的,又聽李斯的小師弟張蒼提及這段李、韓的恩仇舊事,黑夫不由感慨很多,作為教員,荀卿確切目光獨到,隻可惜他二十多年前就歸天了,黑夫未能一會。
“喜君,吾等從敦煌守軍處獲得動靜,是二世天子不在了,被黑夫,殺了!”
“出了何事?”
“但喜君,如若黑夫篡位,大秦不在了,吾等就算守住了張掖,又有何用呢?”一個司馬悲觀地說道,他是頻陽王氏的遠親,對中原產生的事儘是絕望。
“是……”軍吏們哽咽起來,去來兩萬裡,這些年間,他們已經離家太久太遠。
“現在百官皆備,唯獨禦史大夫空缺,該由誰來擔負?”
“吾等,要儘己所能,守住這條重生的臂膀,護國之掖!”
“律令行處。”
這世上有種東西,它比誰來當政更加首要。
額,另有張蒼這……數學家?天然科學家?除了數學和天文曆法、管樂外,不管禮法,乃至是希臘語,啥都會一點的“集大成者”。
一起上除了對北道諸城邦殘暴的戰役——因秦卒劫奪糧食激發的戰役,西征軍還不竭遭到酷寒和瘟疫的攻擊,因為戰役傷亡、疾病困擾、饑餓攻擊,軍隊大量減員,有人對可否返回中原喪失了信心。
安靜是假象,當喜乍聞此訊時,比士卒們更要震驚,他乃至站在敦煌邑城頭晃了晃,望向悠遠東方的眼睛裡,閃現很多情感:
喜麵龐略微暖和:“那就,各自歸位,實施職責!”
世人從西域極西的山穀折返,又顛末疏勒、龜茲、車師等一係列小邦,一點點挪返來。
黑夫笑了笑:
“武忠侯帶著南征軍打進了鹹陽。”
一年多前,在通往大夏的蔥嶺穀口,李信做出了定奪,願跟隨他的人過穀,邁向未知的天下,而想回家的人,則由幾個都尉、司馬及軍正帶回。
這些任勞任怨,冷靜無聞的秦吏,纔是帝國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