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應試[第2頁/共3頁]
接著做墨義題,所謂墨義,既筆答經義,共二十條;這個隻要服膺《十三經註疏》便可,固然這些年它被學者們批得體無完膚,但是科舉測驗中,還是將其作為標準答案,不然這卷子就冇法批了!
申時一到,考場中想起了一陣緊似一陣的鑼鼓聲,考生們都曉得這是交卷的信號!
寧玉挖空心機的拉拉扯扯,花了幾天的工夫,全部文章看起來不失奇妙風趣,其實在策論這一塊,因為體式嚴格,隻要辭藻富麗,就已經是上等了,如果還能寫出一兩句警示之言,便是頂尖妙手。
放過了炮,衙役就抬出了一個紅木香案,放在正中心,此次的主考官徐乾學徐尚書,乃是康熙九年的探花郎,是顧炎武的外甥,與其弟弟徐元文,徐秉義並稱為崑山三徐,要真提及來,徐樹本和這位徐尚書還是同宗呢!
寧玉靜下心來,決定先把詩賦論做完,最後再去寫策論,所謂論,就是考官給出一段典範,你來闡述一番,這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好評價凹凸,是以在閱卷中,不太受正視,除非你的觀點前所未有,非常別緻;詩賦纔是這一科的評分主體,詩是格律詩,賦是律賦,並且要求非常嚴格,就拿詩來講,它不但限韻,還要限定用韻的挨次,不但要講究起承轉合,並且還要八韻貫穿體貼,非常嚴格,一步不慎,便滿盤皆輸,是以有人把它比作填詞;實際上比填詞難多了。
普通如許的詩很少能有出彩的,因為匠氣太重了!不過也不是冇有寫得非常好的,比如晚唐杜牧,北宋的一代文豪蘇軾,都曾在貼詩上風雅光彩,從而金榜落款。
不過想到這麼多題目,有九天的時候來完成,也就不覺很多了,但是還冇開端答題,就已經是傍晚了,不免讓民氣裡有些暴躁,唐宋期間還會給考生供應蠟燭,但是從明朝開端,為製止考生趁黑作弊,是不準點蠟燭的,換句話說,入夜了就要擱筆,比及天亮才氣作答。
對於具有神童之稱的寧玉來講,這些當然不會難住他,提起筆,連草稿都不打,直接在考捲上作答,等他寫完六條以後,發明已經恍惚了,怕寫壞了字,影響卷麵,寧玉隻好擱筆;不是他多慮,而是在交卷以後,考官謄卷之前,會有專門的人挑出卷麵汙損、筆跡草率的卷子,這些卷子會被登記,用藍筆寫在一張榜單上,連見到閱卷官的資格都冇有。
既然時候貴重,寧玉也不敢華侈,先把統統題目都看了一遍,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寧玉挑選寫《論語》十貼,,所謂帖經,既默寫《論語》中的典範語錄,這算是最根本的考題,也是考官判卷時,起首要檢查的,如果考生連《論語》都背不過,常日裡又能下過多少工夫?也便可想而知,前麵連看都不需求看~~~~
八股策論,講究破題、承題、起講、動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因為規製鬆散,呆板,既要學子製止生搬硬套,還要製止隻會寫陳詞讕言,同時八股策論,還不能帶入考生的豪情和群情,可想而出要想寫得出色,是何其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