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5章 遍地貪官百姓遭殃[第1頁/共3頁]
加上南邊的氣候適合,養蠶很少出弊端,因為桑葉好,出產的絲綢就好,是以,胡江縣就成了天下的桑蠶重地,一個農戶,每年養12o張桑蠶,那是非常遍及的事情。胡江縣的桑農也就非常的人敷裕,一個平常人家,每年也有萬把兩銀子的收益,固然比不上那些商貿大戶,但在一個百姓來講,每年有一萬兩銀子的收益,小日子過的還是很好的。
本章節來自於逐浪小說手機版感激小海豚_訂閱支撐。
吳元柱很會做差事,向來不給下級出困難,他曉得下級如果不歡暢了,本身就要不利,是以,隻要下級下達的號令,吳元柱都是主動的履行。但吳元柱也有本身的體例,那就是儘量不去獲咎老百姓,隻要知府或者巡撫下達了例規銀子的目標,都是調派本身的部下去收繳,打的燈號就是替省郡或者知府,或者江南梭巡使,絕對不是打著胡江縣的燈號。如許一來,即便是老百姓有牢騷,也是悔恨知府或者巡撫,跟本身冇有一兩銀子的乾係。吳元柱固然在胡江縣貪墨了很多的銀子,但是官聲竟然不錯,這跟他的韜略是分不開的。
即便是如許,每年有2o億的收益,這僅僅是胡江縣一個縣,如果全省加起來8o個郡縣,那將是一個天大的數字。褚柳安給胡江縣知縣下達了目標任務,吳元柱也曉得,這隻是一個大要文章,隻要本身乖乖的奉上貢獻,征集稅款的時候便能夠放鬆,特彆是例規銀子的彙集,1o%是一個天價,遵循吳元柱的計算,能收上3成績不錯了,就是給江南梭巡使和巡撫2成,本身這個知縣還能落下一成,那也很多,每年幾億兩銀子,也是有的。
吳元柱是一個知縣,跟天下的知縣一樣,每年的俸祿也隻要12o兩銀子,但是,吳元柱的部下的一個淺顯的衙役,每年的支出也不低於2萬兩,這是明麵上的銀子,如果加上公開裡的火耗銀子,起碼也有五萬兩,這已經是公開的奧妙了。如果衙役的支出低於一萬兩,還不如去養蠶,每年也能賺取一萬兩銀子,固然辛苦一點,可一萬兩的支出也是很多的。這在江南省郡各個郡縣,是很普通的,胡江縣的桑農戶,乃至比陽州城的那些衙役們支出都高。
胡江縣的知縣吳元柱是一個老胡江了,在胡江縣的任上,已經熬了15年,他也不想升官,隻要在胡江縣安安穩穩的做到致仕,隻要撈夠了銀子便能夠告老回籍了。是以,吳元柱每年的好處都在2億兩銀子之上,也就是說,這15年來,吳元柱起碼有3o億兩銀子的家底。不過,吳元柱還是不滿足,本身還年青,隻要不出事,本身還無能15年,再撈上3o億是不成題目的。
彆的不說,一個陽州知府,就說不貪汙一兩銀子,隻是每年的例規銀子就是幾億兩,那本身便能夠分得一億兩銀子之上,這就是清官了。如果本身略微貪墨一點的話,每年2億兩銀子之上,是綽綽不足的。不過,胡代青很明白,本身也不消貪汙,就是拿點例規銀子也充足了,上任幾年來,每年起碼的例規銀子就是一億兩,現在也有3億兩銀子的家底了。
是以,不管是梭巡使褚柳安還是巡撫劉天一,搜刮銀子的時候,就超出陽州知府,伶仃對各個州縣停止剝削。陽州府的胡江縣是一個盛產絲綢的郡縣,本地不但有漫山遍野的桑樹,更是有泛博的養蠶之人,能夠說,在胡江縣2oo多萬人丁當中有8o%的是養蠶戶。另有2o%的農戶則是絲綢出產的,隋朝素有天下絲綢出胡江的說法。北方人養蠶需求再每年的四蒲月份開端,至秋後十月份就不能再養了,最快也就養三期,南邊倒是四時恒溫,養蠶能夠六期,比北方多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