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清明上河圖 - 第九十六章 嶽家軍
翻页 夜间

第九十六章 嶽家軍[第1頁/共3頁]

局勢大好,嶽飛心中也極是鎮靜。他本年也就三十出頭年紀,換了平常時候,不要說持節節度,能成為一個副將,也是可貴。而此時加官檢校少保,持節鎮撫一方,麾下近十萬雄師,兵力強大為宋軍各部之首,足見天子和樞府信賴。他本身官運如此,而國運也是蒸蒸日上,南征北討各部作戰無不順手,靖康二年到建炎三年這幾年之間的慘敗和熱誠給民氣裡的創痛,也垂垂離人遠去。

這個動靜與太原克服的軍報一前一後,相隔不久都送到長安,趙桓覽嶽飛奏書,但見書雲:“誅首逆楊麼,招黃佐、周倫投降賊眾凡二十餘萬,湖湘悉平,獲賊舟船千餘,自此荊湖無憂矣。”

嶽飛於此時接到樞府號令,令他進軍屯襄陽,以圖中原。

趙桓深知此理,朝中知兵者也知此中乾係短長,嶽飛奏疏一至,朝野歡娛之餘,最早想到的並不是嘉獎有功將士,而是厥後的善後事件。

這鄉社實是鐘相發明,以五戶為一社。相互幫手耕耘,入社者先交必然份額的賦稅,然後守望互助,貧病困苦者社內諸戶一併著力互助,到秋收春耕時,則社內各戶一起出工著力,守望互助,使得境內田蠶暢旺,物業豐富。

楊麼是個頗具帥才的人,起事之餘挾眾數十萬,以抗金為名,接鐘相聲望,在境內實施鄉社,兵農兼顧,陸耕水戰,沿洞庭湖而盤據,荊湖數十縣落入其手,又背倚大湖,皆善水戰,起事之初,宋軍無有海軍,而楊麼所部矯捷矯捷,陸戰則入湖,水攻則登岸,使得絕對上風的宋兵無計可施,幾無動手之法。若不是趙桓深知荊湖要緊,而楊麼治下又因戰事連綴,又緊接著發作了幾次天災,接連有大片地區病餓死人,使得兵無戰心,而麾下大將都接連投降,想這麼輕鬆剿除,絕無能夠。

在滅除楊麼盤據後,荊襄這個四戰之地終究能騰脫手來,直接危脅唐、鄧諸州,進可取洛陽,開封,退則沿江恪守而無後顧之憂,固然打的是內戰,剿除的是叛逆的漢人農夫,其計謀意義。先人有評價曰並不在朱仙鎮大捷之下,其首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嶽飛所部本來多數駐紮在潭州四周,接到詔命以後,便立即開赴起行。顛末近兩個月的安撫,兩湖局勢大好,春耕過後,百姓衣食不缺,地裡又有著能夠收成的種子,加上鄉社不廢,反而廢置了幾個州縣,裁撤了一大堆的州縣官,並且轉運提刑稅賦分司設立,直屬中心,對百姓的剝削壓榨被完整製止,境內戰役創傷敏捷平複,待嶽飛接命時,境內國泰民安,已經無需再駐紮雄師。

嶽飛生性簡樸自適,不喜金銀財帛,不但張俊一類大將不如他,便是韓世忠也遠遠不及,在複興四將中,唯有他不貪財不好色,麾下軍隊也被軍紀束縛,有凍死不拆屋之嚴令,交戰之時固然不免要動刀槍,卻也很少傷及百姓。而戰後更是秋毫無犯,不但比平常官兵強過很多,就是楊麼地義號角稱均貧富等繁華,軍紀也遠遠不如嶽飛所部。再加上嶽飛軍功赫赫,連克勁敵,軍隊部曲強大,在兩湖之間,已經過百姓交口相傳,將這支無敵雄師冠上後代赫赫馳名地“嶽家軍”的美稱。

兩湖戰事結束後,嶽飛本部原五萬部卒,收編楊麼殘部後,精選悍將強兵參軍,人數已經擴允到九萬不足,當真是兵力強大,統統宋軍各部中,唯有韓世忠一部可與比擬,天子又賜他檢校少保,清遠軍節度使一職,並命為襄陽行軍總管,算是名正言順的批示三個軍二十多的統製副統製一百多正副將地雄師。再加上聖旨明言,讓他徐圖中原,更令嶽飛及他麾下諸多大將心感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