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莫做文抄公[第2頁/共2頁]
這首荀子所著的《勸學》主談學問的意義與應當持有的態度,乃是中原文學史不成或缺的著作。連絡諸士子方纔登第的機會,的確是字字珠璣沁民氣脾。
此言一出,人群中頓時響起群情之聲,不由點頭感覺此人的話彷彿極有事理。
……
當那封行潑墨章的宣紙呈到吳大人的麵前時,他並冇有任何遊移地伸手接住,頜首表示自當上稟府尹大人。
吳大人見對方是登第士子,不由心頭一動,側頭看了部屬一眼。那名部屬當即明白了他的意義,忙俯身在他耳邊道:“大人切莫心急,此人說的不無事理。若真是臭文爛作,冒然呈於府尹大人,李蘭是梅老先生的門生,府尹大人並不會拿他如何,最多就是一頓怒斥罷了。可如果我們……恐怕見怪下來,免不了吃一記板子。”
……
就在那墨客冷眼相待,並且籌辦看他的笑話,胡想著明日金陵城傳遍李蘭胸無點墨敗梅老先生清譽時,俄然隻聽吳大人如同金石般的聲聲響起:君子曰,學不成以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名聲如浮雲飄忽不定,如果平平碌碌,再如何感念孝道也抵不過大家爭相攀附高官權貴,故而踩踏一個必定耗費世人矣的李蘭便可搏得似錦出息,想來很多人會如此作態,不會癡傻到獲咎正風景的高家。但這是因為人們心中清楚得緊,李蘭胸無點墨扶不上梁。可如果有所竄改,亦不會調侃於他。
有人冷靜諦視李蘭拜彆的方向好久,不由暗想如此才情冷傲之人,豈是一個金陵城能夠束縛的?亦或者說如此夫君,又豈是一個高家能夠攀附的?可惜高家有眼不識慧珠,錯過了此段姻緣,怪不得隻拘泥於城北而久不騰達。
在場其他士子亦有如此設法,方纔他們尚且以為李蘭為沽名釣譽之徒,但是隻憑這篇文章,便完整逆轉他們對李蘭的觀點。
秦淮兩岸美景不夜天,萬口相談君子貴其全也。
這時集市四周看熱烈不嫌事大的人越聚越多,此中不乏有近些日子來正東風對勁的登第士子,自旁人丁中瞭然此中樞紐後,不免覽物之情如濤濤江水一發而不成清算,當下徑直就走到了吳大人麵前,朗聲道:“大人,既然是李兄所作之詞,大人無妨當眾頌讀便是。如果文章才墨驚煞我等,且不說金陵城裡的流言儘消,亦不失為一樁嘉話。可如果虎頭蛇尾臭文爛作,如此呈於府尹大人,豈不是有汙府尹大人的眼?”
當初梅老先生被貶離京,鬱鬱而亡。李蘭是以事放棄唾手功名,固然金陵城百姓很多人以為他不值當,乃至把這件事當作飯後談資酒後笑柄,但不成否定,還是有很多人佩服李蘭,將其視為大孝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