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後記[第1頁/共1頁]
看著配角一步一步地走向“全知全能”,即使是假造,也應當略微有點意義吧?
人類的征程,就是全知全能,但不是個彆,而是群體。
李仲道,二零一九年蒲月十二日
但願我能有幸,邀你們一起同業,共你們一起明白。
來,大師在這裡蓋個章!(戳)
然後,我就曉得為甚麼冇有人用這個名字了。
他才氣漸漸地走向全知全能。
路很長,風景也會很多。
套用一句爛俗的話,這本書,配角的征程,是“星鬥大海”。
天下統統生靈的潛認識或者說全認識構成一個澎湃浩大的認識海,而鑒天鏡能夠相同這片認識海。――這是設定,也算是劇透。
在實際中,這是不成能的,但在小說中,我們無妨插上如許的一雙翅膀,然後飛起來,看一看。
因而,就選定了這第二個名字。
啟事在那裡?
早在幾千年前,中原大地上,就有一個叫做“名家”的流派,以及“白馬非馬”之類的筆墨遊戲,但這也畢竟隻是筆墨遊戲罷了。彆的諸家,或多或少地對實際有所影響,而獨占這個,環境很難堪。
但是,如果群體的聰明集於一人之身呢?――這也恰是這本書的立意地點。
以是,即使再如何舌燦蓮花,汗青的車輪仍然是毫不包涵地從其身上輾過。
當然,限於作者本人程度,以是隻能是作浮光掠影地一窺,實在是連浮光掠影都絕談不上。不過,畢竟還會有點意義的。――因為這本身就是人類的追乞降胡想,不是嗎?
說一點影響冇有也不對,但畢竟是上不得檯麵,哪怕是小檯麵。
實在當初開書的時候,我想了兩個名字,《大道安步》,《全知全能者》,在網站一查,發明用“大道”的很多,相反,我本來覺得會很多很爛俗的“全知全能”,卻寥寥無幾。
厥後,還需求冗長的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
對一個“全知全能者”來講,地球篇,隻是第一步,也隻應是第一步。
實在就一句話,大道不在口舌。
開書後,常常有讀者在書評區吐槽書名,然後把“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塊本身舉不起來的石頭”這類話拿出來,中性地或者非中性地批評。
大道之行,始於足下。
但這隻是配角外掛最前期的一個小小服從罷了。
說真的,並不喜好這類話。
不是因為我想為上帝辯白,而是這類純真地在說話邏輯裡打轉的東西,冇有半點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