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曹孟德妙解袁怒 荀友若起意歸鄉[第1頁/共4頁]
袁紹此次當然仍想按前次那樣辦,遂撫案說道:“孟德之言,老成慎重。好!就按孟德所說,我擇一良將,遣一偏師,南下臨河,尋機而戰!”
郭圖隻恨剛纔冇有先看到檄文的內容,不能趁袁紹發怒時教唆誹謗,被曹操搶了先著,既然袁紹肝火已散,再說檄文的事兒也冇用了,可他卻也毫不肯荀貞借再擊董卓之際成績天下威名,故而拈鬚,故作深思半晌,說道:“帳中擺佈皆是公之親信,我就有話直說了。”
這二袁,實是冇法與荀貞、孫堅的主動進戰比擬。
袁紹“噢”了一聲,問道:“那以卿看來,我該當如何啊?”
對酸棗諸軍、陶謙是明捧實貶,對二袁也是如此。
袁紹是此次討董的盟主,可袁紹的戰績眾所周知,底子冇出黃河,就龜縮在河內,這倒也罷了,成果還被董卓偷襲,損兵折將,對他忠心耿耿的王匡幾乎全軍淹冇,這點“軍功”實在是拿不脫手,那裡對得起他“盟主”的稱呼?至若袁術,更不敷提,縮在魯陽,被董卓打上了門去,也不敢出來過招,吃了大虧,仍舊不肯進戰。
袁紹怒道:“孟德也笑話我麼?”
審配卻不附和郭圖的定見,說道:“我聞荀、孫二侯獲得了一部分孔豫州的兵馬,現在兵強馬壯,兩部合兵,步騎六萬餘人。今二侯起兵,我軍如應之,則二侯出梁東,我軍下孟津,兩路夾攻,董軍必敗,這是匡扶朝廷的不世之功也,以公之名譽,如能再獲得此功,韓冀州便是再顧忌公,又有何用?挾天下名譽,回大勝之軍,冀州易得也!”
袁紹意義難決,又問曹操、王匡:“孟德、公節,卿二人意如何?”
“今討董,公為盟主,按理說似該助荀、孫二侯,可現在冀州的情勢,大師都看在眼裡,韓冀州忌公,不但不肯儘力共同,還時不時地給公下個絆子,這讓我軍如何能放心出戰?以我之見,現下之時,董卓隻是癬疥之疾,而冀州纔是親信之憂:董軍雖盛,而盛極必衰,遲早定亡,公隻要能得冀州在手,舉一州之力,南下而擊之,何不堪也?公斷不成因小失大啊。”
究竟上也是如此。
王匡不讓去,曹操不肯派,袁紹心中早有人選,他說道:“前次南下,是以淳於校尉為將,此次以我看來,還是由淳於校尉去罷!”
檄文是由陳儀草擬書成的,大抵講了三層意義。
“那是應當?”
以是,荀貞、孫堅在檄文中對袁紹、袁術,特彆袁紹,雖是非常尊敬,自稱願為他的馬前卒,聽其令而行之,可實則這隻是一種姿勢,乃至能夠這麼說,這些話落入袁紹的耳中,袁紹必會大怒,會以為荀貞、孫堅是在諷刺他。
曹操這話說到袁紹的內心去了。
王匡先前大敗,兵馬幾近喪儘,回到泰山又招募了幾千精勇,這才元氣略回,前兩個月他剛回到河內。王匡對袁紹是忠心耿耿,袁紹對王匡倒是大要上待之甚厚,實而非常吝嗇,當他兵敗時,一個兵馬都不肯給他,因此王匡也有點竄改思惟的意義,回到河內後,對袁紹雖仍然恭敬,卻與張邈手劄來往,結了個盟約,這時聞得荀貞、孫堅將要出兵,既是為雪前恥,也是為了能趁此機遇加強與荀貞、孫堅的聯絡,以穩固他本身在河內的職位,故而回聲說道:“審君所言甚是,我亦覺得當出兵渡河,南擊洛陽,以應二侯,取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