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重蹈覆轍[第1頁/共2頁]
辛毗看罷一聲輕歎,望著案上搖擺的燈火很久不語,當年為了投曹,兄長遇害,家屬被屠滅,隻剩下本身這一支受人架空,搬家至河南,現在好不輕易安身,莫非又要重蹈覆轍?
辛毗見城外荊州兵撤去大半,初時覺得諸葛亮西進虎牢關,是照應關中兵馬合取洛陽,但又想此舉未免冒險,不似諸葛亮所為,忽覺事有蹊蹺,派人到敖山刺探動靜。
“嘶——”辛毗雙目微眯,正所謂體貼則亂,現在身在局中,心境龐大,才讓他一時難以定奪。
“混賬!”辛毗不悅道:“吾忍辱負重,隻為保全爾等,當年若非見機得早,爾等早冇於繈褓當中,現在好不輕易落地生根,豈能棄家小不顧?”
辛敞看罷,蹙眉道:“曹丞相北征之時,已然病入膏肓,自知命不久矣,故伐外族而保名節!既然其自發得大業難成,父親何必再固執於此?孩兒看孔明信中一番美意,劉琦乃漢室宗親,當年順勢而為,本日為何躊躇不決?”
“孔明有書送到……”辛毗指了指桌上手劄,苦笑道:“昔日梟雄竟一敗塗地,曹孟德遠遁漠北,竟重蹈袁氏覆轍,難道天意乎?”
“漢智囊中郎將諸葛亮,致書於河南尹辛君佐治:自董卓亂政以來,王綱不振,天降喪亂,奸雄乘釁,天下切齒。智勇豪傑之士無不尋訪明主,以除國難。昔曹操舉義兵討賊,翼戴天子,海內望風,文武同心,實為當時豪傑,足下順局勢棄袁投曹,亮竊覺得不失明智之選。
傍晚時分,探馬回報呂虔中伏他殺,長歎道:“大事去矣!”
幸天不斷炎漢,有劉伯瑋受遺奉詔,英才挺出,漢室季興在望,曹黨苟延殘喘。君乃智謀之士,世受漢恩,願幡然改圖,歸誌先祖,獻滎陽定河南,救國難安百姓,則漢室幸甚,天下幸甚,亦可流名後葉。
來到荊州軍大營,遞上降書,等守軍通報後,走在迷宮般的堡壘中,辛敞暗自吃驚,想起張遼攻擊諸葛亮,功虧一簣,這營中擺設公然埋冇玄機。
辛敞晃了晃信箋:“父親是為興漢除暴,始終為漢臣,並非魏公門吏,何言二臣?”
天氣將黑時,公然甘寧、陳到又回滎陽城下,將城池四周包抄,城內所剩兵馬無多,一半都是新兵,民氣惶惑。
辛憲英笑道:“此事易耳,智者順勢而為,父親早已有了定奪,夫複何疑?”
辛毗道:“英兒還未曾安息?”
關中動靜不竭傳來,長安失守、夏侯淵被擒、徐晃敗走河東,趙雲、馬超領十萬西涼軍東進,隴右、關中各郡縣望風而降,中原一片震驚。
來到中軍大帳,見一人羽扇綸巾,正在清算公文,恰是智囊中郎將諸葛亮,見他神情專注,親兵也不敢打攪,隻能在一旁等待。
諸葛亮指著一旁酒菜笑道:“亮早料令尊必識時務,略備薄酒恭迎公子,方纔公事繁忙,有些怠慢,失禮之處還望包涵。”
辛毗此時卸下承擔,整小我輕鬆了很多,頓時命辛敞帶家將悄悄出城,與諸葛亮商討獻城之事。
辛毗歎道:“為父心神俱亂,那裡還喝得下?”
救兵遲遲冇法趕至,辛毗正為守城之事憂心,俄然守軍帶來一封手劄,乃是諸葛亮親筆手書。
父子二人正憂心之際,卻聽堂後傳來一個清脆的聲音,一名女子款款而出,二八韶華,眉眼娟秀,眼眸中透著奪目之色,恰是女兒辛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