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三字經(7)[第2頁/共3頁]

蘇洵到二十七歲才覺悟讀書的首要性,厥後仍然功成名就。可見,隻要想學習,甚麼時候起步都不晚。關頭在於,是否認識到讀書的意義地點,是否將意誌付諸行動。

趙普當宰相的時候從《論語》中學習很多為臣之道,他能引經據典,措置政事也井井有條。但也有人進犯他隻會讀《論語》,趙普答覆說:“我以半部《論語》幫助宋太祖得天下,以半部《論語》幫忙宋太宗治天下。”留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嘉話。

【解讀】

披[1]蒲[2]編,削竹簡[3],彼無書,且知勉。

[1]披:披開。[2]蒲:又叫草蒲,蒲編,指用草蒲編成書。西漢路溫舒,家貧無錢買書。他把蒲草編成書,借書抄讀。[3]竹簡:把竹削成竹片,在竹簡上寫字。西漢公孫弘,在竹林中放豬時把青竹削成竹片,借書抄讀。

【註釋】

【譯文】

【解讀】

【解讀】

【譯文】

【註釋】

【解讀】

如囊[1]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2]。

【譯文】

【譯文】

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為生,每天涯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偶然候就讀書。他們每天乾活固然辛苦,但仍對峙讀書。

【註釋】

彼既老[1],猶[2]悔遲,爾[3]小生[4],宜早思。

【註釋】

【譯文】

【譯文】

彼既成[1],眾稱異[2],爾小生,宜發憤[3]。

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裡照亮讀書,孫康冬夜藉助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家道費事,在艱苦前提下卻能持續肄業。

漢朝孫敬就是太喜好讀書,不讓一寸工夫虛度,苦學後成為當世的大儒。蘇秦,戰國期間聞名的謀士,曾與鬼穀子學縱橫捭闔之術多年。這個故事是奉告我們要想成為有學問的人,需求刻苦讀書,當然不是倡導以傷害身材的體例來激起勤奮,而是倡導這類刻苦好學的精力,因為求知這事隻要本身儘力才氣學到,任何人替代不了。

【註釋】

【解讀】

【解讀】

【解讀】

要想讓本身成為一個強者,起首應立定目標,然後儘力朝著目標進步。儘力學習,用知識把本身武裝起來,冇有甚麼力量比知識更強大而有力。

蘇老泉[1],二十七,始發奮[2],讀冊本。

趙中令[1],讀魯論[2],彼既仕,學且勤。

[1]囊:裝在袋子裡,此處名詞作動詞用。[2]輟:中斷、停止。

[1]既老:已經大了。老,指春秋已大。[2]猶:尚且。[3]爾:而你們。[4]小生:青少年。

宋朝時趙中令趙普,官至中書令,長年手不釋卷地瀏覽《論語》,固然他已當高官,但還是勤奮好學。

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保持生存,還常常讀書吟唱。他的老婆受不了他如許唱歌一樣讀書,熬了好久,終究要了一紙休書,另嫁彆人。厥後朱買臣獲得天子賞識在本地做了太守,朱買臣請前妻和前妻的丈夫在太守府用飯,不知他前妻是悔怨還是痛恨他殺身亡了。李密,隋末農夫叛逆中瓦崗軍首級,他也是幼年時點滴學習、堆集學問,在汗青上做出了一番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