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楊七郎之死。[第1頁/共6頁]
番兵乘勢追殺一陣。宋兵死者大半,委棄輜重、盔甲,不計其數。蕭撻懶既獲全勝,乃屯止蔚州,遣人報捷於蕭後,不提。
次日,蕭後與群臣計議,左相蕭天佑奏曰:“王欽此計可行,乞陛下允之。”後因命令即行。王欽籌辦劃一,來辭蕭後。蕭後瞥見笑曰:“卿假裝南人,真無異矣。然此去須宜奧妙。”王欽曰:“臣自有方略。”本日辭後出燕京,徑望雄州而來。
是時宋太宗在位既久,未立東宮。馮極等上疏乞早定太子。帝怒,貶之於嶺南。自是中外無複敢言者。
隻說楊延昭來到闕邊,擊動登聞鼓,聲言欲麵聖上陳告,
黨惡害人何所益?試看本日配君其。
當日楊延昭來到京師,正值七王元侃行駕出朝,延昭取出禦狀,攔駕稱冤陳告。擺佈抓住,正待捆綁,七王喝聲:“不準行動,且允其告。”侍從即接其狀詞。七王令帶入府中。延昭隨車駕人壽王府,伏於階下。七王將口詞審過一遍,再將禦狀細細視之,內裡詞語明切,詞訟精利。歎曰:“作此詞者,真有治世之才。”因問:“此狀出誰之手?”延昭不敢隱,將王欽出處道知。七王喜曰:“孤正要得如此之人,既他來求進身,當取用之。”又問:“此人今在那邊?”延昭曰:“居住汴京東角門龍津驛中。”七王聽罷,乃曰:“汝之冤枉,實是國度重事,此處難以決問。可於闕門外擊登聞鼓,與聖上知之,則可為理矣。當速去,勿被奸人所覺。”延昭接過禦狀,拜辭七王,徑趨闕門外來。七王自遣人於驛中尋取王欽。不提。
延嗣登時罵曰:“無端匹夫!使我若得生還,與汝老賊勢不兩立!”仁美大怒曰:“乳臭豎子!仇恨莫報。今殺伐之權在我,爾竟來尋死路那?”乃令擺佈縛於高處射之。軍校得令,將延嗣繫於舟檣之上。眾軍齊齊發矢,無一箭能著。仁美驚曰:“真乃奇特!何世人所射,皆不能中?”延嗣聽得,自思不免,乃曰:“大丈夫臨死,有何懼哉?隻慮父兄存亡未卜。”因教射者:“可將吾目蔽障,射方能中。”眾軍依言,遂放下,割其眉肉,以蔽其眼,然後射之。不幸楊七郎萬箭著身,體無完膚,見者無不哀感。先人有詩歎曰:
存亡殿前難抵諱,血冤台上不容忖。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化。
次日,八王駕到,七王親出府門驅逐。進於堂中坐定,各訴相愛之情,茶罷三鐘,二王人後苑來,隻聽得樂工歌女,絲竹品奏。八王與七王分賓主對席而坐。七王笑曰:“兄弟之愛,喜樂不異。可貴如此春光,今特與兄少儘一日之歡,以慰平生之念。”八王曰:“多蒙雅召,安敢推讓!爭奈數日因酬酢平衡,腑臟頗覺不安。但是兄弟之情,隻得赴命,酒實不敢飲。”七王曰:“縱兄不非常飲,且暢懷飲數杯。”一伏時,庖人先進咀嚼。七王令侍官行酒。侍官提過鴛鴦壺,先斟一金鐘,進於八王麵前。其酒才入金鐘,毒氣衝逼,八王身子未痊,聞此酒氣,掩鼻不迭。忽筵中一陣暴風,吹倒金鐘,將酒倒翻瀉地,光芒迸觸。侍從皆有懼色。八王離席,叮嚀籌辦車駕,辭七王徑回府去了。
卻說楊延昭部下陳林、柴敢,因交兵亂後竄匿於蘆林中,直待番兵退去,二人乃沿岸而出。忽見上流頭浮下一屍,將近岸邊,二人細視之,位曰:“此是楊七郎小主官,因何遭亂箭所射?”位聲未止,忽岸側一騎,急跑來到。陳、柴正待走避,騎已近前,乃楊延昭也。因見陳、柴二人,問曰:“汝等緣安在此?”陳林曰:“敗北避於此處,正欲尋訪本官動靜。不想見河中浮一屍來,倒是七郎君,渾身是箭,體無完膚,不知被誰所害。”六郎上馬,仰天號泣曰:“吾父子為國儘忠,何故遭此劫數?此必是問仁美取救兵,言語相激,致被老賊所害。”因令陳、柴撈起屍首,就於岸上埋訖。陳林曰:“本官本日要往那邊?”延昭曰:“汝二人可到處且安身。吾密向巷子,密查我父動靜。若隻困在穀中,須漏夜入汴京取救;倘有不測,此仇亦當報也。”陳、柴從其言,三人揮淚而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