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庶子奪唐 - 第二十九章 年號
翻页 夜间

第二十九章 年號[第1頁/共3頁]

公然,李恪聽著許敬宗的話,顯得非常對勁,當場就應了下來,笑道:“許侍郎所言甚和朕意,那就依許侍郎之言,年號就定了‘龍朔’吧。”

李恪既然中意了“龍朔”,“龍朔”的出處李恪又怎會不知,李恪這麼問不過是為了借許敬宗的口說出此事罷了。

李恪伶仃把“龍朔”年號提了出來,明顯是對這個年號更加對勁,李恪之言才落,禮部侍郎許敬宗趕緊出列,對李恪拜道:“啟稟陛下,此年號乃微臣草擬。”

李恪低頭看著奏章,隻不過一眼,心中已經有了些考量,三個年號中最早被李恪剔除的就是“廣和”,“廣和”顧名思義就是思和求平之意,高句麗未平,吐蕃不決,西域的局勢也還混亂不堪,李恪要做的事情另有很多,這個年號明顯和李恪的設法南轅北轍。

殿下的許敬宗看著李恪的模樣,心中大喜,他曉得本身賭對了,他草擬的“龍朔”年號武意極重,可謂劍走偏鋒,但也是投李恪之所好。

凡古之帝王,除了篡權奪位或期近位當年就暴斃的,其他的大多都不會變動先帝的年號,既是為了製止年曆之法混亂,更是為了彰顯孝道。

李恪自內侍的手中接過岑文字的奏章,緩緩翻開,上麵鮮明寫上了三個年號:“永徽”、“廣和”、“龍朔”。

李恪並未就“永徽”年號多做評斷,明顯是不對勁了,這倒也在岑文字的料想當中,岑文字曉得李恪此舉的意義,笑了笑,也未幾言了。

岑文字對李恪再熟諳不過了,實在不止是李恪會最早篩去“廣和”年號的事情,就連李恪最後會選甚麼年號岑文字也有本身的猜度。

在李恪看來,徽為華盛,那永徽便為永久華盛,那李恪的華盛又是從何而來?天然就是擔當自貞觀朝了。

岑文字出列回道:“啟稟陛下,臣同省內同僚初經評斷,定下三個,以供陛下擇選。”

以是近幾日省台收到的關於草議年號的奏疏極多,這些奏疏天然不能一個個都上呈給李恪,以是受命主司此事的中書令岑文字也是擇優而選,框了幾個出來。

實在許敬宗會落得如此倒也怪不得旁人,貞觀十一年,長孫皇後過世,長孫皇後待人刻薄,極得民氣,在喪儀上群臣儘皆慟哭,唯許敬宗卻失禮,竟然大笑不止。

岑文字說著,遞上了一本奏章,送到了殿中內侍的手裡。

徽者,通“輝”,複降綸冊,徽采兼明。一個“徽”字不止有華盛之意,用之朝堂更有勸諫君王從諫的意義,若隻論此國號,天然是極佳,但如果考慮到李恪的心機,就差了幾分意義。

李恪對岑文字的話不置可否,轉而拿著奏章,對朝臣問道:“這‘龍朔’二字是誰草擬的?”

許敬宗接著回道:“龍荒朔漠,莫不來庭,此年號預指我大唐武運昌隆,開古未有之功業,使天下昌平,萬國來朝。”

在君王麵前不敢直言,隻知趨利避害,這在岑文字看來是誤君之道,平常臣子尚且不為,更何況是帝師。

李恪恭敬李世民的功業不假,但這不代表李恪就情願活在李世民功勞的暗影之下,他要做李世民不能之事,成李世民未儘之業,隻永徽明顯是分歧適李恪現在的意義。

本日以後便將入冬,是秋時的最後一次朝會,也是入冬前的最後一次朝會,依例當定來年新帝之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