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1頁/共3頁]
李緯是外臣,如果因他把守倒黴致倉糧完善,天然就是李緯之過,可如果事涉愛子李恪,那李世民的態度可就立即變了。
聽著蕭欽的話,李世民的臉上緩緩暴露了些許笑意。
李世民聞言,一拍桌案,喝問道:“誰給你們的權力,竟敢擅征兵糧!”
蕭欽臉上暴露了思考之色,故作模樣地沉吟半晌後才道:“出令人選決計毫不成草率,此人既要在朝中職位尊崇,極得陛下信重,又要名傳北地,在突厥和薛延陀兩部中都很馳名譽,壓得住突厥和薛延陀部眾,最好還能是個武臣。臣細數朝中高低,臣覺得為使之人非藥師公不成。”
一旁的戶部尚書唐儉連上前應道:“李司農之言極是,臣可覺得證。”
蕭欽之言正和李世民之心,當初薛延陀國興,靠的便是大唐冊封夷男可汗,又於暗中攙扶,李世民如果再效以往攙扶薛延陀那般攙扶突厥,必能震懾薛延陀部眾,也叫夷男不安。
李世民警戒地問道:“凡歲皆有舊例,各地倉儲官用、軍用之糧參半,兩淮水患,所調用的不過是那半數的官糧,當另有兵糧尚在倉中,難不成也被施助了不成?”
李世民少年參軍,行伍出身,固然好戰,但絕非窮兵黷武之輩,臣子的話,他還是聽得出來的,更何況現在情勢如此,他也冇有挑選的餘地了。
蕭欽口中的藥師公便是李靖,李靖用兵如神,能以軍功拜相,可見李靖其人極其李世民所重,貞觀四年,李靖更曾掛帥北征,北平突厥,在北地聲望甚高,如果以李靖為使,自無不成,可李世民聽了蕭欽之言,卻出言反對了。
兵糧乾係處所武備,乾係甚大,非處所都督上奏,經兵、戶兩部準允,不得擅動,淮南雖是內州,少經戰禍,但端方便是端方,豈能輕亂?李世民聽到這個動靜,天然生怒。
太府卿蕭欽聞言,忙上前回道:“稟陛下的話,我大唐比年交戰,每歲糧草折耗本就甚重,今歲開春,西北戰事又調去了三十萬石,國庫高低統共剩下不過百萬石,總不能為了安定薛延陀,搬空了國庫吧。”
李緯見得李世民突然生怒,周身一震,趕緊回道:“司農寺隻要看倉管糧之權,並無征調之權,去歲征調山陽倉兵糧,是楚王親身下的便條,經尚書省房仆射過印,兵、戶兩部準允,這才放的糧,此事兩部尚書都是曉得的,尚書省也該稟奏過陛下纔是。”
李緯聞言,解釋道:“去歲淮水決堤,淮南水澇甚重,百姓無地可耕,無糧可食,官糧儘數征調以後仍舊不敷,隻得暫調山陽倉的兵糧應急,今歲秋後淮南歉收,便可補上。”
上首的李世民聽了李緯和唐儉的話,這纔想起,去歲歲中卻有此事,當時淮南大澇,李恪上疏請征調山陽倉倉糧,當時李世民氣心疼子,恐怕李恪在淮南短了糧草,手頭吃緊,受了委曲,便當即批了便條,方纔若非李緯提示,竟都忘了。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阿史那思摩以懷化郡王之名入主定襄城,終是不當,也不顯得陛下正視,陛下何不複阿史那思摩可汗之名,冊阿史那思摩於漠南複其舊國,為大唐臣邦。一來此舉可敲打薛延陀,叫其今後慎行,不敢擅侵;二來可收突厥部世民氣,更固北疆。”
大唐的國庫,毫不但是為了戰事而存,除了每歲供應邊州外,皇宮耗用,百官歲糧,另有天災施助,都需自國庫撥糧,為了防備於已然,蕭欽這個太府卿也毫不會答應李世民為了北征一戰搬空了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