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1頁/共2頁]
“高大人之言甚善,望陛下以大局為重,臣附議。”高士廉話音方落,褚亮便馬上擁戴道。
情勢如此,這一仗該不該打,能不能打,大臣們清楚,李世民更清楚,隻是李世民愛子心切,未到最後關頭,他仍舊抱有幸運罷了。
畢竟跨馬揚刀,平田野戰是突厥所長,在田野,三萬唐軍與二十萬突厥甲士數實在相差過大。
李靖長用兵,良策畫,兵法當世無雙,在平江陵、嶺南、淮南、靈州戰事中建功無數,人所共睹,隱有力壓李勣,據武臣之首的意義。李靖脾氣沉穩,毫不會妄言,既他這麼說,究竟天然也與此相差不大。
李世民問道:“高侍中也主和嗎?”
褚亮乃弘文館十八學士之一,資格倒是不低,可論官職,卻隻是一個正六品的太子舍人,與在坐的世人底子難以並列,乃至算是一個小人物,人微言輕。
李世民聽到內侍的話,腦海中閃現起李恪稚嫩,卻靈巧懂事的模樣,心中一下子想起了甚麼,當即道:“宣!”
“臣附議。”
內侍聞言回道:“蜀王有言,求見之事正與突厥合盟有關,故而再三命奴婢通傳。”
李恪雖為蜀王,任益州多數督之職,可他年不過八歲,還未之官,更不通朝事,現在百官正在議事,他俄然來此何為?
高士廉回道:“陛下遣質子,是為天下萬民,舍一子,顧天下,此乃仁善,後代亦當記史以頌,豈能以猛虎之論比擬。”
立於殿下的褚亮,看著李世民的反應,他曉得,李世民已經從內心做出了讓步,他隻需再稍稍地推上一把,李恪為質之事便板上釘釘了。
突厥雄師看似來勢洶洶,實在已犯兵家大忌。
李世民長歎了口氣,無法地歎道:“家國天下,如之何如?”
李世民道:“山中猛虎雖毒,尚不食子,朕若為之,難道甚與猛虎?”
可憑城恪守絕非李世民的目標,若欲守長安,李世民隻需緊閉城門,收縮關中兵力入長安便可,又何必犯險出城與頡利和談,李世民不止要保長安,他更要保全部關中,要保三百萬關中後輩。
突厥二十萬雄師深切大唐要地,已無後盾,再加上突厥人不熟天時,水土難服,待勤王雄師趕到,以李靖帥才,要擊敗突厥倒也並駁詰事。
李世民此事心中正被突厥之事攪得心煩,而李恪這般年紀又能有甚麼要事,李世民當即擺手道:“你去奉告蜀王,朕正與百官參議突厥之事,臨時得空他顧,讓他回宜秋殿歇著,晚些時候再來見朕。”
“臣覺得眼下乞降方是上策。”高士廉潔知這麼說會惱了李世民,但也隻能硬著頭皮道。
李世民看著滿殿的大臣,麵色漲紅,他雖是天子,但萬事也不能為所欲為,更何況現在在太極宮中,另有一個太上皇在盯著他的一舉一動。
李世民即位未久,如果當真太上皇李淵適應百官之意出麵,那對李世民的威望乃至是皇位都是極大的威脅。
“突厥已兵臨渭水,眾卿也是束手無策嗎?”李世民看著坐下殿下一言不發的世人,問道。
突厥俄然南下,兵叩渭水,李世民雖以命令各州郡多數督勤王,但因時候倉促,勤王之師俱還未及長安,此事與突厥開戰贏麵天然不大。
李世民坐於上首,眉頭越鎖越深,彷彿事情已經墮入了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