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將謀封後[第1頁/共3頁]
當初李恪自涼州回京,長孫無忌便曾見過李恪,提出了李恪保住長孫家的前提,而代價就是長孫家要助李恪推楊妃為後,現在李恪承諾的事情已經在做了,剩下的隻差長孫無忌兌現承諾了。
李恪對武媚娘道:“你說的是長樂?”
李恪點了點頭笑道:“母妃封後,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李佑這一封檄文固然罵我罵地舒坦了,豈不也正送來了東風?”
李世民專門要見李恪也就是為了此事,至於平叛之事自與李恪無關,小小的一個李佑兵變,還不值當太子出麵,乃至不必變更禁軍。
【彙集免費好書】存眷v.x【書友大本營】保舉你喜好的小說,領現金紅包!
李恪拉過武媚孃的手,對武媚娘道:“若非媚娘提示地早,我幾乎誤了大事。”
武媚娘問道:“三郎但是籌辦由長孫家出麵先提此事?”
李恪聽了武媚孃的話,頓時恍然,也曉得本身幾乎錯過了甚麼。李恪幾近把統統的目光都放在了朝堂之上,欲通過朝議來鞭策此事。但李恪卻忘了立皇後是國事,也是家事,李世民是極重私交的人,而在家中私交這一塊,長樂公主的話無疑是能起到決定性的感化的。
李恪回道:“不錯,長孫無忌是故皇後兄長,如果由長孫家首倡此事,機遇必然更高幾成。長孫無忌是聰明人,母妃封後與否已無關儲位,他曉得該如何做的,更何況此事是他一早便應允我的。”
東宮,光天殿,書房。
武媚娘想了想,對李恪道:“實在母妃封後,三郎想到了朝堂,但卻忽視了一點。”
因後位不決,致宗室不安,對太子李恪的名分頗多說辭和攻訐,乃至兵禍,而要處理這個題目,最好的體例就是封楊妃為後,如此一來李恪太子之位無懈可擊,宗室也可安寧,親王也就消停下來了。
李恪說著,又對武媚娘道:“你看李佑所言,看似是在唾罵於我,但實則但是幫了我大忙啊。”
李恪不解地問道:“是何事?”
論文韜武略,武媚娘當然有所不及李恪,但在立後一事之上,武媚娘看得畢竟比李恪還要通透些,倒也不愧是那位本來背後全無權勢,卻能擠開王皇後和蕭淑妃,登臨後位的女子,要曉得,這兩人背後站著的但是太原王氏和蘭陵蕭氏兩大頂級王謝巨閥。
李世民已經開端為李恪繼位做些籌辦,給李恪在朝堂和軍中安插需求的親信,已確保權力交代的安然和順暢,但李恪本身的內心卻始終有一個結,那就是楊妃的後位。楊妃是李恪的生母,對李恪更是體貼有加,如有機遇,李恪務必是要推楊妃為皇後的。
相反地,李恪太子之位固若金湯,朝野佩服,就連李世民跟著本身年紀漸長,精力不比疇前,也已經開端為李恪繼位做些鋪墊了。
李世民下旨,著兵部尚書李績掛帥,新任刑部尚書劉德威為副,發懷、洛、汴、宋、潞等九州府軍前去平叛。
李恪坐在書房中,手中捧著大大的一張處所送來的李佑造反的檄文,麵帶笑意,不時地還笑出了聲來。
武媚娘道:“三郎說的但是推母妃封後之事?”
武媚娘回道:“長孫家能助三郎一臂之力,推母妃登後位的又何止長孫無忌一人,莫非另有一人三郎忘了嗎,此人對父皇的影響可不弱於長孫無忌。”
李恪一手拿著檄文,一手指著檄文中的一句,對武媚娘笑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今有偽太子恪,非嫡非長,側妾所出,竟能勾引父皇,立為宮儲,以己之權勢,漫傾朝野,禍陷忠良,人可誅之’,這一句寫的不就極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