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1頁/共2頁]
“兒臣李愔,拜見父皇。”李愔在世人的諦視中邁入大殿當中,穩穩鐺鐺地走到了殿下,對殿上坐著的李世民拜道。
“父皇聖啟,兒臣李恪恭書:兒聞自兒於廬州遇刺後,便使京中四起流言,言兒臣遇刺或為太子所策,刺客乃東宮所出。兒臣雖不在長安,卻也覺此言甚謬,實為誹謗我天家兄弟,萬不成信。兒臣自幼與太子相知,少時為伴,太子皇兄於兒臣之照拂,兒臣至今仍然在目,我等手足之情甚篤,又豈是外臣可知,豈效曹魏故事。往父皇明察此事,洗太子委曲,勿使天家手足失和,太子失名...”
李世民見得李愔拜在殿下,抬了抬手,對李恪道:“六郎來了,快快起家。”
其二,本日李愔還朝,在李承乾的眼中,李愔不過是個少不更事的孩童,難成氣候,但李愔此來代表著的倒是李恪對此事的的態度,如果李恪當真固執此事,意欲窮究,就算是李世民成心護著他,李承乾也難滿身而退。
太子是為國之儲君,位超人臣,立於首位自是在道理當中,也是一份尊榮,隻不過本日,李承乾立於此處,卻顯得侷促非常,更冇有昔日的那般安閒。
李世民也不知李愔有否明白他的言下之意,隻見李愔緩緩起家,自袖中取出了一封信,雙手呈上,對李世民道:“啟稟父皇,兒臣此番奉皇命南下加封三皇兄,三皇兄已手書回旨,還請父皇閱覽。”
李世民又自常塗手中接過手書,緩緩翻開,這一刹時也牽動了朝中無數人的心。
李承乾有些鎮靜的原因很多,一來是他邇來的名譽大減,朝野當中的風評也大不如前,所謂流言殺人,李世民雖未動他的太子之位,但滿朝文武看著他的眼神,已經叫他難於自處;
五今後,跟著揚州一十六家水行主事齊聚揚州,在李恪力促之下共設漕行,立漕規,分漕事,揚州漕務至此便厘了清楚,在揚州城南一處毫不起眼的一處街道當中,二十年後阿誰分漕天下,貫運南北的都漕轉運司已初有其形。
也許幼年的太子李承乾另有幾分逃得大難的光榮,但長孫無忌這隻老狐狸的神采卻已經丟臉非常。
李恪的字超脫清秀,彆具一格,固是賞心好看,可李恪信中之意,卻更叫李世民萬分欣喜。
隻此一著,李恪占儘了便宜,而也是至此,儲位之爭上終究攻守易位。
李愔北歸,嚴峻地實在不止是李承乾,李世民也一樣如此,隻不過他的擔憂卻與李承乾分歧,李承乾是擔憂李愔當朝發難,而李世民擔憂的是李恪對此事不依不饒,讓他這個父皇難做,也叫滿朝文武看著他天家兄弟反麵。
與此同時,當經連日馳驅,梁王李愔終究也帶著李恪的手書回了長安。
太子失德,出那無兄無弟之言,叫李世民非常絕望,但幸虧李恪總算識得大抵,不但未追李承乾罪惡,乃至還特地來信為李承乾廓清、討情,也算是保全了他的一張臉麵。
一刹時,李世民腦海中俄然想起了李恪,也回想起了武德九年,他初登帝位之時,李恪為保關中,慨然出質突厥時的場景,不由多了幾分思念和心疼。
李承乾正處風暴正中,他擔憂李恪手書當中有難堪之意,叫他當朝尷尬,而李泰則巴不得李恪以手書發難,以李愔之口當朝質詢李承乾,如此一來,李承乾名譽大跌,而李恪也是以遭李世民不滿,他李泰則可坐收漁人之利,在這場儲君之爭中占儘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