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分封[第1頁/共2頁]
為士者,為臣者,朝堂之上或在朝不一,天然不免分歧,相互彈劾也是常有之事,但在這一件事上,除了蕭瑀這些前朝宗室出身的臣子,絕大部分的文臣的態度卻出奇地分歧,那就是郡縣必然優於分封。
三人方一坐定,李恪便開門見山道:“邇來長安事多,昨日本王自宮中獲得動靜,有人已向父皇進諫,欲待本王冊妃以後便封本王於揚州,以楚王府一脈永鎮淮南,是為藩王,此事若成,恐怕本王今後難入長安,岑師和先生可有良策?”
岑文字回道:“乃是時任中書舍人的李百藥。”
岑文字和王玄策態度果斷,又出奇地分歧,李恪看著岑文字和王玄策不約而同地表態,臉上暴露了一絲笑意,他彷彿已經找到了破局的體例。
李承乾雖也聰敏,但一定會有這麼深的心機,更何況眼下李承乾自顧尚且不暇,又哪有工夫去對於李恪,最為能夠的恐怕也就是長孫無忌這隻老狐狸了。
若依長孫皇後所奏,外放揚州,永鎮淮南,此事李恪天然是不肯的,但他卻又不能劈麵回絕此事,蓋因李恪雖有爭儲奪嫡之心,但機會尚未成熟,萬不成叫李世民發覺了出來,畢竟就李世民眼下而言,他尚無廢李承乾重立之意。
岑文字和王玄策也是文臣,兩人聞言,不假思考地便回道:“分封之事,於國無益。先有周天下盤據之禍,後有漢七國之亂,分封諸王絕非善政,當不成取。”
次日早後,延康坊,楚王府。
“弟子無狀,進京之初本當親身上師門拜見,然無法有要事相商,故隻得請岑師來此,還望勿怪。”岑文字剛進楚王府府門,李恪已在內門等待,趕緊上前對岑文字道。
過了半晌以後,岑文字問道:“此計倒不像太子所為,但是長孫無忌所出?”
李承乾之所為為太子,穩坐東宮,除了他本身嫡宗子的身份外,更首要的是他的身後還站著兩個巨擘。一個立朝功臣,翅膀故交遍及朝堂的長孫無忌,而另一個,乃至遠比長孫無忌更加首要的便是六宮之主,母範天下的長孫皇後。
岑文字輕歎了一聲道:“分封之意本就是陛下所欲,隻是暮年你陪殿下出質突厥,有些事情或還不知。陛下初登帝位之時,陛下便曾與蕭相商討諸王分封之製。若非中書省力阻,恐怕此事早就成了。現在皇後舊事重提,陛下豈能不動心。”
秦若非天子荒淫無度,橫征暴斂,逼得天下百姓揭蓋而起,斷無短折之道,而漢初便有七國之亂,若非名帥周亞伕力挽狂瀾,也早已江山易主。
東宮當中都有李恪的眼線,而楚王府中自也有長孫家的眼線,說話天然也要謹慎些,說著,帶著岑文字便進了閣房,而在閣房當中,王玄策也已在此中等待。
王玄策道:“我朝立國至今,隻要皇子外放,從無裂土分封藩王之事,莫非此事陛下便能準了嗎?”
長孫皇後已經盯上了李恪,李恪的內心天然不是滋味,至於分封揚州之事,更是一向像是一塊大石壓在李恪的心頭,這類滋味並不好受,故而一早李恪便命人將岑文字和王玄策請了過來,商討此事。
分封之製,分天下於宗室各王,以天子諸子分治江山,權在皇室,多和帝王之意,但郡縣之製卻分歧,郡縣之製於各郡縣置官,文臣治國,上承下接,權在臣,便是文臣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