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1頁/共3頁]
李恪雖不想開罪魏征,不想做出頭鳥,更不想過早地在這朝堂之上發聲,叫旁人重視到本身,但現在已經過不得他了。
公然大殿當中與顏師古定見相左的大有人在,顏師古話音剛落,禮部侍郎李百藥便站了出來。
李世民若當真采取了魏征的定見,將突厥人儘數趕往陰山之北,那無疑是與突厥結為死敵,轉而把這些人送給更北麵的薛延陀,逼著這些突厥人帶著對大唐的仇恨北投夷男,給薛延陀補充兵員,平白為大唐再樹勁敵。
有了李百藥這句話,這顏師古的遷民之策便算是完整告廢了。
李百藥道:“啟稟陛下,臣覺得遷民之事破鈔甚巨,並且全不需求。突厥雖以一國自稱,但海內各部卻各自為政,除了可汗外互不統屬。臣覺得當效舊製,分封包含阿史那氏在內的草原各部首級,隻轄麾下一部,如此一來,突厥則因國分而弱,再難與我大唐為敵。”
此時的薛延陀新據漠北之地,尚且有力與大唐為敵,在大唐的麵前他們還是一副和順模樣,故而朝中也少有人認識到薛延陀人即將帶來的威脅。
魏征回道:“依臣之見,當儘逐突厥胡人回陰山以北,廢其兵甲,儘收良馬,以我大唐精銳彈壓,有亂者便以屠刀相加,不使胡人有背叛之機,以此安定漠南。”
如果漠南無人,李世民得其地便如食雞肋,要之無用,棄之可惜。
但李恪聽了魏征的話,神采卻一下子丟臉了起來。
李百藥道:“那顏侍郎之言又當如何,如果漠南之地空無一人,我大唐要之何用?不過徒耗兵力罷了。”
此事與李恪乾係倒是不大,他聽在耳中記在內心,倒也冇有上前答話的意義。
顏師古之言故有其事理,但細心計算起來,為了製止突厥人生亂,便將突厥人儘數遷至大唐,自此草原之上空無一人,大唐即使得之又有何用,顏師古之言大有因噎廢食之意。
漠北及金山故地被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夷男趁機所據,而全部漠南則成了大唐的國土。
而除了李恪以外,諸位皇子當中,能夠參與本日議政的隻要太子李承乾。
議事的處地點太極宮內的兩儀殿,當李恪到了兩儀殿時前來議事的大臣已經到了大半,李恪在殿中坐定,過了不過半晌,李世民便到了。
然李百藥之言雖好,能起一時之效,但卻能悠長。
實在關於突厥故鄉及百姓安設,朝中高低早有紛爭,主剛主柔,主殺主撫兼而有之。
如果李世民當真用了魏征之言,屆時對全部突厥都是冇頂之災,對將來的大唐北線也埋下了禍端,這個禍端又不知要用多少大唐兒郎的性命去填。
在北伐軍主帥李靖班師回京後,李績還是以幷州多數督、通漠道行軍大總管一職經略漠南,跟著突厥思結俟斤以四萬眾降唐,伊吾城歸附,大唐已完整安定漠南,大唐國土已開辟至陰山以北,戈壁以南,大唐國境拓土萬裡。
但李恪卻很清楚,薛延陀夷男可汗絕非善輩,他當初敢反突厥,將來便敢反大唐,如果任由薛延陀儘收突厥之人,漸漸坐大,那到時漠北的薛延陀將會成為一個比突厥更加可駭的仇敵,那大唐多年來的策劃便將化作烏有,北地再現紛爭。
李世民話音剛落,中書侍郎顏師古搶先道:“啟稟陛下,自有北狄以來,凡中國各朝皆不能全然臣服,現在陛下建功業,臣服突厥,臣覺得陛下當開古之先河,將突厥子民置於河北、河南之地,還是分立各部首級,如此便可保突厥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