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事定[第1頁/共3頁]
李承乾所為確是鑄成大錯,如果李世民開口喝罵他一頓,李承乾決計是隻要受著的份,半句不敢回嘴,但李恪一開口,李承乾刹時便被點著了。
在李承乾看來,他能有本日,都是因為李恪,如果不是李恪步步緊逼,他又何必兵行險著,走到這一步。
李世民聽著秦叔寶的話,心中不由非常感念,秦叔寶和侯君集同為天策府老臣,秦叔寶身居高位卻仍初心不改,但侯君集已經利慾薰心,變了模樣。
秦叔寶冊上柱國,官拜左武衛大將軍,爵封國公,秦府門外更是奉旨立戟十二,就武將而言,已是榮寵至極,再想進一步,除非就是拜相了,但秦叔寶精熟軍務,卻不通政事,拜相又有些不當,如李恪所言轉賞其子秦懷道倒是個不錯的體例。
李世民命令秦叔寶肅敵,前後不過盞茶的工夫,侯君集的五百死士便就成了五百死人,橫七豎八地躺在宮內的地上,一動不動。
但不知怎的,李世民封賞完秦叔寶後,便就對封賞之事和李恪所立之功隻字不提了,此中能夠的原因不過有二,一是李恪和李世民乃親父子,不是外人,不必如此講究,而第二個能夠性就是李世民已經有了封賞李恪的打算,隻是封賞過大,或許不便馬上提出來罷了。
李承乾被如一隻死狗般從光天殿裡被拖了出來,丟在了李世民的腳前,神采衰頹,落魄不堪,誰還能想到麵前之人竟是大唐的太子。
不過秦叔寶天然是不會照實奉告於李世民的,秦叔寶回道:“本日,本日末將親身領兵巡防,過路景鳳門時聽得東宮內似有廝殺聲,又聽得玄甲軍中的哨笛,心知恐是陛下危難,故而強攻東宮。”
李世民聞言,笑道:“東宮乃儲君所居之處,你強攻東宮,就不怕攻錯了,擔了罪惡嗎?”
秦叔寶護駕之功自當重賞,但李恪是秦叔寶的弟子,兩人的乾係人儘皆知,李恪也不便為秦叔寶邀賞過火。
李世民點了點頭道:“好,那便依楚王所言,冊叔寶宗子秦懷道為曆城郡公,可擇一子再傳,至於官職嘛,秦懷道還幼年,先拜右衛將軍。”
李世民說完,也不再看李承乾一眼,扭頭便走了。
郡公之封,擱在權貴如雲的長安並不出挑,但大唐建國功勞後輩,縱是父輩已經位極人臣,但子輩冊封至郡公的卻不過寥寥數人,非常可貴。
此番李世民遇刺,若論護駕之功,秦叔寶當然著力甚大,但卻仍需退居次位,因為此次救駕,建功最大的乃是李恪。
秦叔寶會在這裡,天然是因為李恪提早打了號召,畢竟李恪既然敢進東宮,天然是備好了背工的,駐防於和東宮一牆之隔的景鳳們的秦叔寶便是李恪的背工。
現在的李承乾的模樣比之方纔更有不如,髮絲混亂,麵沾泥灰,明顯在緝捕李承乾的時候張世貴也廢了些工夫。
李恪的手方纔為李世民抓箭,已接受了傷,現在又被李承乾這麼猛地一打,方纔止住血,包紮好的傷口又分裂了,包紮的白布也被李恪手掌中浸出的獻血染紅,格外叫人諦視。
李世民見狀,怒道:“你阿弟有傷在身,孝子怎敢如此。”
跟著秦叔寶破門,左武衛的人馬已經湧入內宮,在這一刹時李恪一眾轉劣為優,攻守瓜代,此處已經成了一邊倒的搏鬥。
李世民聞言,指著李承乾,痛心疾首道:“你是非不分,吵嘴不明,你被侯君集欺詐,竟還把罪惡推於旁人,你可曉得,就在你逼宮之前,你阿弟還在為你討情,求朕留著你的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