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定議親征[第1頁/共2頁]
李恪聞言,也順著李世民的話勸道:“如果如此,兒臣願代父出征,提十萬之眾,替父皇征討高句麗,必得滅其國而還。”
李世民點了點頭道:“此戰為父不會等閒臨戰,為父的安然,你也不必擔憂,你好生待著便是了。”
李世民道:“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其師而不能得,為父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後輩之血仇。親征平高句麗,此乃為父少年之誌,豈能假手旁人,你便莫要再勸了。”
昔年隋煬帝撻伐高句麗,喪失慘痛,光遼水一役,便有三十萬後輩葬身他鄉,而後高句麗乃至將戰死的隋軍將士的屍首鑄成京觀,揚於天下,這被時還是少年的李世民視為奇恥大辱,彼時便立下了誓滅高句麗的決計,現在機會既已成熟,李世民又怎能假手旁人。
李恪聽著李世民的話,頓時沉默了,李恪隻從書上讀過,卻冇有切身經曆過阿誰血腥屈辱的期間,天然不曉得隋末少年們的義憤填膺,但他曉得李世民的固執,若換作是李恪本身,少年之誌,李恪也必然是要親力親為的。
實在也正如李恪所言,李世民是天子,李恪是太子,君與儲君之間本就該保持分歧,李世民既然當著群臣的麵說了禦駕親征之事,李恪身為太子便不宜辯駁,李恪本日在大殿上的所作所為還是叫李世民非常對勁的。
李恪所言也許有些阿諛的意義,但說的也是絕對的實話,論用兵之能,漫青史尋來,能征善戰的天子很多,諸如劉裕、拓跋燾、李存勖都是一時英傑,但真正堪為名帥,較之於千古卻隻要三人。
門下侍中魏征抱病,正臥床在府中療養,天然有力參朝,而魏征不在,朝中的諫臣便少了主心骨,也冇有那般剛強之輩了,李世民一意孤行,此事便就此定下。
李世民道:“為父看得出你在殿上似有未儘之意,眼下並無旁人,你就說吧。”
李恪聽著李世民的話,一下子又想起了一事,李恪對李世民道:“東征高句麗乃父皇少年之誌,兒臣毫不做禁止,但有一事還望父皇務必應允。”
大朝散後,世人退去,紛繁出宮了,唯獨李恪留了下來,跟著李世民去了甘露殿。
薛仁貴之勇,李世民怎會不知,提及來薛仁貴對李世民另有拯救之恩,當年李承乾與東宮謀逆,若不是薛仁貴效死,恐怕李世民已經死在東宮了。
不太長久的半晌,李恪對於李世民伐遼的態度頓時大變,此中的原因李世民也清楚,李世民對李恪所為也更加中意了,聽得進順耳忠告,但也不失專斷意氣,這纔是他李世民的兒子,不愧他“英果類我”之譽。
李恪所言固然說得早了些,但也是有些掌控的,隻要給李恪十萬精銳,哪怕李恪帶著本身的麾下舊部就能滅了高句麗。
【領現金紅包】看書便可領現金!存眷微信.公家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李世民聽著李恪的話,臉上也漸漸地暴露了笑意,李世民道:“高句麗不比其他,高句麗此番擅伐我大唐藩屬,是視我大唐如無物,朕如果不能親身伐之,往先大家效仿,天下豈能安寧。”
李恪道:“薛仁貴勇烈,論技藝毫不在昔年鄂國公之下,還望父皇應允。”
李恪道:“鄂國公雖勇,但畢竟已經年老,偶然也恐體力不濟,為保父皇萬全,也為兒臣和母後在京中放心,兒臣保舉原東宮內率府,現檢校右驍衛大將軍薛仁貴領中軍一部,保護父皇擺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