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唐儉為使[第1頁/共2頁]
唐儉初到陰山,對頡利,對突厥都不甚體味,比起久居突厥的李恪要差上很多,如果李恪當真能給他極具代價的建議,於他而言天然也是功德。
實在與其說是本身看的,不如說是給眾臣的,要天下人曉得他李家兒郎的血性。
唐儉看著李恪謹慎的模樣,混曆朝堂多年的他豈會不知李恪的意義,唐儉道:“殿下但請直言,本日之事不過你我之間閒談,無關朝堂。”
月前,當李靖的戰報自恒安發來,李世民聽聞李恪陣前之言,大殿之上直歎“我兒壯哉”,而後便命閻立本作畫,懸於顯德殿正殿。
唐使至突厥,未見頡利先拜蜀王,這是端方,建國功臣唐儉也不成例外,唐儉千裡迢迢到了突厥鐵山,本欲先往李恪大帳拜見李恪,可還冇等他到李恪處,李恪竟先出來迎他了。
想到這些,李恪也不會把李世民的這封窗戶紙捅破,半遮半掩地對唐儉道:“本王覺得,莒國公此次北上,首要之事還是安撫頡利,穩定突厥民氣。眼下固然突厥連遭大敗,但頡利的根柢還在,頡利在鐵山另有五萬精銳,如果當真把頡利逼急了,我大唐也必會喪失慘痛。”
當突厥特使執失思力帶著頡利乞降的“誠意”來到長安後,李世民對頡利的意義倒也非常正視,當即命令,命鴻臚寺卿唐儉為使,持節前去,至鐵山安撫頡利。
大師好,我們公家.號每天都會發明金、點幣紅包,隻要存眷便能夠支付。年底最後一次福利,請大師抓住機遇。公家號[書友大本營]
“微臣出使,豈敢勞殿下出迎。”唐儉遠遠地看到李恪的身影,上前附俯身拜道。
方纔李恪的話若非是有人教他說的,那李恪對兩國局勢的掌控能夠算得上是精準了。
唐儉雖為李世民氣腹,亦曾官拜宰相,但不管如何,他在李恪的麵前永久是臣,而李恪倒是君,唐儉見李恪出迎,趕緊上前。
唐儉也許不知,但兩世為人的李恪卻很清楚,李世民欲成無上功業,要做那千古一帝,突厥隻是李世民邊功的開端,西域、遼東、天南、吐蕃,李世民的野心大的可駭,他和大唐軍方的腳步豈會停在頡利的一封乞降信上?
唐儉問道:“殿下所言甚是,那不知依殿下的意義,此事該當如何?”
隻不過這些目標李世民又不能儘數奉告唐儉,如果唐儉當真照實曉得了,便輕易叫頡利看出馬腳來,反倒讓他生了防備之心,叫李世民打算落空。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除了撫外,便是一個‘拖’字,先穩住頡利再說。”
“蜀王久居突厥,於突厥之事很有觀點,茂約兄此次北上如有不決者,可多往蜀王處參議,當有所得。”
所謂安撫,不過是安撫之意,至於頡利乞降的要求,李世民並未一口應下,而是命唐儉前去商談。
開初,當鄭元壽這麼同他說時他還隻當鄭元壽是在打趣,可當時鄭元壽倒是一本端莊的模樣,現在他與李恪不過簡樸幾句說下來,便多少明白了鄭元壽的意義。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道:“頡利此次遣使進京,恐怕乞降是假,遲延時候纔是真。眼下兩國大戰,我大唐占儘先機,突厥卻在南線節節敗退,頡利慾借乞降之機療攝生息,以待來年東山複興。和談之事,莒國公還需謹慎。”
當鴻臚寺卿唐儉率眾來到鐵山時,已是貞觀三年底,正月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