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庶子奪唐 - 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
翻页 夜间

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1頁/共2頁]

李績所言,多少也有幾分決計阿諛李恪的意義,不過李績此人油滑,他的阿諛,李恪最多也隻是聽聽罷了,不敢當真。

李績看著城下,對李恪回道:“李奉慈彷彿並不在城下,難不成竟不知多數督抵晉之事?”

李績雖是武臣,但卻遠比朝中的那些文官更善巴結之道,李績的話有幾分真,李恪也拿不準,不過李績既說了這番話,李恪倒也無妨順著李績的話再問上一問。

以往李奉慈在太原作威作福慣了,也常有衝犯到多數督府的時候,李績行事謹慎,不肯同李奉慈相爭,但現在分歧,現在來了一個比李奉慈更橫的主兒,李績豈能不借勢給李奉慈下個絆子?

李恪側身看著李績,李績竟是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樣,彷彿有些言之有物的意義,因而問道:“哦?不知何事,還望長史見教。”

唐之一國,初見於商,後為周成王所滅,封於其弟叔虞,史稱唐叔虞,唐叔虞故,其子燮繼位,遂改唐為晉,徙居晉水。

李績回道:“幷州與揚州分歧之處,除了幷州位處北地外,另有一處,那就是這晉陽城中的宗親勳貴,一個太原,宗親勳貴不下百人,並且很多輩分頗高,多數督遇了他們,還需細心些。”

李恪聽著李績的話,緩緩點了點頭。

李唐之根在太原,自武德元年始,大唐立國不過十七載,但李家封於太原,卻已整七十載。

李奉慈紈絝之名遠傳,就連遠在長安的李淵都已曉得,故而下口諭傷叱,賜李奉慈絹二百匹,命他買些經史文籍熟讀,修身養性。

李恪道:“本王幼年雖也曾掌揚州,但卻不通邊務,倒是長史在幷州坐鎮多年,高低都熟諳,今後本王在晉陽,還需長史多多互助啊。”

李績笑道:“如此說來,本日多數督終至晉陽,也算是了了一樁苦衷了。”

太原乃大唐親信之地,大唐自太原起家,在此更是占有數代,故而晉陽城中,乃是全部太原和大唐皇室沾親帶故的都不在少數,乃至有些還離地極近,這些宗親勳貴仗著宗室身份,大多行事乖張猖獗,多有張揚之處,李績所提,確有事理。

李恪問道:“長史既提此事,對晉陽城中的宗親勳貴也當熟諳,長史可知這城中勳貴以何人輩分最高,聲望最重?”

自太上皇李淵祖父、楚王李恪高祖李虎因功追封唐國公,李虎之子李昞襲爵,而後待李昞亡故,李淵七歲襲爵,拜太原留守,起兵立國,乃至本日。

更何必,李恪來河東,是為經略北線,為將來滅國薛延陀做籌辦,可不是來受氣的。

“渤海王李奉慈?此人本王在京中便曾聽聞,說來還是本王的伯父了。”李恪對李績道。

李恪身邊,幷州多數督府長史李績道:“多數督生於長安,雖也曾遊曆南北,但這晉陽城,恐怕還是初至吧。”

不過李奉慈雖因兒時交誼而得殊遇,但其人幼年時便遊手好閒,現在更是一紈絝後輩,名譽不佳。武德年間,乃至就連李淵都曾有言:“我怨仇有善,猶擢以不次,況於親戚而不委任?聞汝等唯昵近小人,好為不軌。先王墳典,不聞習學。今賜絹二百匹,可各買經史習讀,務為善事!”

李績照實回道:“晉陽城勳貴宗親雖多,但若論輩分,當屬渤海王李奉慈為高。”

李績之言,聽著是在勸李恪謙讓三分,勿要與李奉慈相爭,但誰都曉得,李恪年不過十六,恰是幼年氣盛的時候。諾真水一戰李恪殺敵五萬,薛延陀屍橫遍野,李恪卻麵不改色,也是狠厲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