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親征在即[第1頁/共2頁]
大明宮,紫宸殿,內殿。
李恪點了點頭道:“好,朕承諾你。”
短短幾句話,李恪禦駕親征的決計已經透露無疑,王玄策很清楚李恪的性子,李恪既把話說到了這個份上,那就毫不會食言,禦駕親征這一仗,李恪必是盤算了。
李恪道:“玄策體貼之意,朕領了,不過對於此事,玄策倒是不必擔憂,雖說眼下吐蕃國勢不佳,內憂內亂,是我大唐攻伐的最好良機,但要攻吐蕃,朕也不會草率為之,必是要與眾臣細心商討,三思而後行的。”
“好,如此一來,又斬吐蕃一臂了,貢日貢讚不太小兒,隻他一人,難成氣候,踏破吐蕃國門,指日可待。”李恪聞言,撫掌笑道。
但這還遠遠冇有結束,因為跟著楊思謙把蘇毗這邊的動靜帶回了長安,李恪西征之心已起,一旦唐軍真的雄師壓境,屆時祿東讚的處境隻會更加地不堪。
正如李恪所言,王玄策是李恪的親信,對於李恪的心機,王玄策倒是並不覺著不測,王玄策道:“陛下當知,吐蕃位處高原,陛下親征吐蕃的風險比之當年先皇東征高句麗更高,朝中的阻力更大,陛下想要親征,隻怕不易。”
至於象雄和蘇毗的王室,也都是將他當作了軟柿子,想要通過對他的撻伐來規複國土或是奉迎大唐,漫天下彷彿已經找不到第二比他處境更加艱钜之人了。
吐蕃讚普貢日貢讚視他為本身安定王位,新繼江山的最大停滯,恨不得將他除之而後快。
李恪之言入耳,王玄策頓時放心了很多,眼下大唐兵精糧足,名將如雲,李恪又知人善任,久經行伍,隻要李恪本身不輕敵,不要說敵手隻是貢日貢讚了,就算是棄宗弄讚複活,李恪和大唐也毫不會吃了虧去。
貢日貢讚不比棄宗弄讚那般威武,也不似祿東讚那般多謀,在李恪看來,貢日貢讚充其量也不過中人之資,守成之主,少年行伍的李恪天然不會把他看在眼中。
隻是眼下李恪正在興頭上,若依常理而言,為人臣的是斷不該在此時給李恪潑冷水的,就算是有勸諫也該留待今後。
王玄策之言一出,李恪便明白了他的意義,李恪接著問道:“既是關乎吐蕃內鬨,但是蘇毗那邊有動靜了?”
李恪想要禦駕親征吐蕃,不是一兩日了,但因為當初李世民親征受傷之事,故而朝中對李恪再次親征的反對聲音很大,麵對滿朝文武,就算李恪是天子,也不能一意孤行。
唐皇李恪對他虎視眈眈,雖說是珍惜其才,但對於眼下處境的祿東讚而言,李恪所為無異因而將他架在火上炙烤。
王玄策道:“眼下吐蕃祿東讚被貶在外,又逢象雄起兵,恰是千載難逢的西征良機,對於陛下而言,另有甚麼比吐蕃內鬨更好的動靜嗎?”
李恪當然久經行伍不假,拙於用兵的貢日貢讚在李恪的跟前確切也就是一個愣頭青,但吐蕃畢竟還是高原大國,不止占有天時,更是動輒便可變更二十萬雄師,想要等閒取勝毫不是易事。
王玄策道:“陛下這麼說,倒是臣多慮了。”
“臣王玄策拜見陛下。”內殿中,王玄策麵帶笑意,對李恪拜道。
或許祿東讚本身也想不明白,本身究竟做錯了甚麼,莫名其妙地就成了眾矢之的。
王玄策思慮了半晌,自知在此事上想勸住李恪是不成能了,因而道:“陛下若想親征,臣倒是有體例,不過陛下卻也要承諾臣一個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