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1頁/共2頁]
李恪回道:“兒臣身為北地邊帥,坐鎮河東,西南邊務不在兒臣轄下,兒臣本不該置喙多言,有些話也不知該不該講。”
畢竟自打李靖西征,吐穀渾降唐後,吐穀渾便是大唐臣屬,高昌攻吐穀渾便是在攻大唐,唐廷豈能謙讓。
李世民說著,又對李恪問道:“侯君集請掛帥西征,你覺得可否?”
“這是為何?難不成吐蕃之險,更勝川蜀十倍不成?”自打李世民參軍以來,除了在隴右薛舉手中吃過一次大虧,其他的還鮮嘗敗績,李恪把吐蕃的陣勢說的這般短長,李世民不免來了興趣。
李恪道:“雖不儘是,但也相差無幾。我大唐兒郎生於平原之上,高原之險,非平常可料,縱身形矯健如牛,也一定能登。我大唐若雄師出征吐蕃,隻消上了高原,不必吐蕃人出兵,我大唐將士便已十去五六。”
李世民拍了拍李恪的肩膀,笑道:“虎頭久在河東,想不到對西域之事竟也有這般深的觀點,方纔朕在殿中所言的‘名帥’二字你也當得,不過你這話此前倒也有人同朕提及過,你還不是第一個。”
也正因高昌之富庶,勝兵萬人,又闊彆長安,感覺大唐兵鋒何如不得他,故而高昌國王鞠文泰這纔有膽量打絲綢之路的主張,想要據為己有。
李世民聽得李恪的話,頓時也明白了李恪的意義,李世民問道:“虎頭所言但是高昌國?”
李恪回道:“恰是如此,故而此番薛將軍出征,隻宜退敵,不宜深追,不然恐嘗敗績。”
李世民點了點頭,對李恪問道:“虎頭你也未曾上太高原,又是如何聽聞此事的?”
李世民聞言,驚奇道:“朕亦曾聽聞高原難登,但竟能險惡至此?”
李世民聞言,改正道:“虎頭這話便說的差了,你雖是河東邊帥,但也是皇子,我大唐長治久安你自擔著任務,凡我大唐之事,於國無益者你儘皆可言可問,誰能說得,更何況你看事很有觀點,有些事情朕也正想聽聽你的定見。”
但本日卻分歧了,鞠文泰竟然盯上了吐穀渾,也乘著吐蕃南下之機洗劫吐穀渾,占其地,奪其牛羊,這便一下子觸及了唐廷的底子好處。
李恪所言天然是對付之語,各中實在啟事是不敷為外人道的,而平康坊又是職員稠濁之地,李恪在這裡遇見誰,聞聲甚麼也都不奇特。
高昌在涼州敦煌之西,有二十一城,古謂之高昌壁,高昌據於東西要道,乃關中出西域,西域入長安的必經之路,故而高昌富庶非常。
李世民道:“若如此說來,恐怕這吐蕃一時候還攻不得了,隻恨他如此猖獗,朕卻何如不得他。”
李恪想了想,回道:“這倒也一定,若單論國力,吐蕃位處高原,物產稍顯瘠薄,不比草原,將士雖悍勇,但也不及草原人善戰,如果但拿出作戰來相較的話,吐蕃當不及突厥和薛延陀。”
李世民道:“侯君集不及虎頭,他本冇能說動朕,朕原想先定吐蕃,再平高昌,但本日聽得虎頭之言,朕決定采取你和侯君集的定見,先定高昌,震懾吐蕃。”
李恪行事說話一貫穩妥,若非有實足的掌控,李恪毫不會信口開河,壞了士氣,故而李恪的話李世民信得過,也絕對聽得出來。
不過絲綢之路固然緊急,但畢竟代價隻在經濟,還冇有上升到大唐最惹人諦視標軍事層麵,並非一時可斷王朝興衰的存逃亡脈,以往唐廷也不急於這一時半刻去拔出高昌這顆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