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五 薛仁貴(二)[第1頁/共2頁]
薛仁貴也是心頭一顫,緊接著,當即應道:“末將領命,必不負聖恩。”
李恪會躊躇倒也不是因為彆的,隻是因為李恪很清楚,此番掛帥的主將可不是個好差事,是要殺人的。
“末將在。”薛仁貴曉得李恪這是同意了本身的話,神采一凜,當即應道。
李恪的意義也很直白,薛仁貴官拜右驍衛大將軍、汾國公,武將到了薛仁貴這個份上,早已不再需求通過軍功來證明甚麼了,讓薛仁貴保舉個資格淺一些的來博這個軍功,也背這個臭名,不必加於薛仁貴之身。
現在的薛仁貴可和唐史之上那個大器晚成,宦途盤曲的薛禮分歧,現在的薛仁貴當初但是少年得誌,弱冠之年被時為楚王的李恪賞識,覺得親衛統領,而後靠著軍功一起升遷順利,位極人臣,是天子能夠拜托以性命的嫡派,親信中的親信,天然多了很多銳氣。
這一刻,殿中的宰相們都清楚,李恪畢竟是行伍出身的天子,固然行仁政、重文教,停戰事十餘載,但一朝怒起,他骨子裡要走的畢竟還是王霸之道,彆人是勸不得的。
薛仁貴的話說的直白了點,但確切也是真相,也是李恪所擔憂的。
薛仁貴在乎的天然不是軍功,他現在在做的就是為君分憂,替李恪完整處理遼東遺禍,至於其他的,他不甚在乎。
薛仁貴道:“三韓人狡猾,麵忠厚奸者多,如果待安定三韓後背叛歸服,有待如何,再過十年必將再反,又與本日局麵何異?”
李恪笑道:“殺雞焉用牛刀,仁貴是我朝大將軍,戔戔一個新羅亂軍又何必仁貴親身出馬,仁貴如果內心有合用的人,薦於朕就是了。”
王玄策一開口,這事的風雅向就算是定下了,剩下的就是掛帥出兵的事情。
李恪扶額,點了點頭道:“遼東之亂,起於朕以外祖父煬帝,盛於先皇太宗時,到了朕的手中,朕便要將他們完整安定,殺儘撲滅便是,不必再留於後輩了。”
唐之都督、總管,乃至是部分的刺史在外鎮時都有“使持節”之號,但不過是加個名頭,實際上並不授節,可這一次李恪給了薛仁貴實授,這可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代天出征了。
有了李恪“使持節,實授”這句話,薛仁貴到了遼東,就是遼東真正的主宰,生殺予奪皆由其意,可見李恪對薛仁貴的信賴,對此行的正視。
薛仁貴的本領,李恪很清楚,對於薛仁貴能夠平叛,李恪也有絕對的信心,但對於讓薛仁貴掛帥這件事,李恪卻有些躊躇。
“薛仁貴聽旨!”長久的沉默後,李恪俄然開口道。
聽著薛仁貴的話,李恪沉默了半晌,明顯也是在考慮薛仁貴方纔的話,畢竟遵循薛仁貴的意義,朝野高低,隻怕他是最好人選了。臣子拳拳情意,他倒是不好回絕太過。
以薛仁貴的官位,拜行軍大總管並不奇特,但是李恪的口諭中卻罕見地呈現了“使持節”、“實授”幾個字,這倒是有著其他的意義了。
“方纔仁貴的話,你們如何看?”李恪坐於上首,環顧著一圈世人,問道。
李恪對薛仁貴問道:“聽仁貴方纔的意義,但是成心掛帥出征?”
岑長倩搶先道:“新羅人降而複叛,確切該殺,但依臣之見,眼下當務之急是安定遼東兵變,隻是要否如薛將軍所言那邊行重典,可待平叛後視新羅局勢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