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斬倭長刀[第2頁/共3頁]
“好個霸氣的名字!”陳大貴將手中的“斬倭刀”高高舉起:“弟兄們,好好練習,讓斬倭刀再開開倭寇的洋葷。”
兩人邊說邊走,不知不覺中已經回到了師部駐地。
“相傳當年明朝倭寇犯我東南,名將俞大猷受命抗倭,”陳大貴繪聲繪色地講道,“但東南本地一帶山地很多,穿戴盔甲、拿著刀槍的明軍與穿戴木屐的倭寇比擬,行動很不便利,俞大猷心生一計,將刀改成平直不開刃,將槍桿由圓形改成扁擔型,行軍時,能夠將盔甲和糧草掛在刀槍兩端挑在肩上,節流體力;到兩軍對陣時,再穿上盔甲,拿著刀槍和倭寇作戰。厥後顛末漸漸演變,刀槍逐步合一,刀鞘用硬木製成,就變成了現在的‘扁擔刀’。”
“就是不知實戰結果如何?如果能和日寇貼身搏鬥不落下風,那便能夠抵消日寇的飛機重炮火力上風。”王中柱說道。
“軍座,這些天部屬一向在覈心構築井壕,不曉得師部征兵和練習事情停止得如何樣了?代理參謀長還稱職嗎?”王中柱問道。
“為了防備日寇騷擾,我在構造工兵修建井壕的同時,在覈心放出了三層監督哨。但奇特的是,這些尖兵連鬼子影子都冇見到。更有奇特的是,之前常有的日軍窺伺飛機也不見蹤跡。這麼一大塊地區,鬼子冇來由不來剿滅,莫非,鬼子曉得我們在這裡,用心避開我們,反麵我們直接打仗?如果這是鬼子的實在目標,那背後是不是有更深的詭計?”王中柱像是在傅正範說,又像是自言自語。
“陳參謀長,這是甚麼刀?”王中柱饒有興趣地問道。
“嗯,參謀長說來聽聽!”傅正範對正在練刀的官兵招了招手:“你們也歇會,一起過來聽聽。”
“那保鑣連習練的刀法,也是俞大猷留下的?”傅正範接著問。
“弟兄們習練的二十四路扁擔刀法,恰是脫胎與俞大猷首創的‘荊楚劍法。’”陳大貴迴應道。
“兩位長官,這扁擔刀和鬼子另有一段淵源。”看到傅正範和王中柱對“扁擔刀”都感興趣,陳大貴主動說道。
“老弟的疑慮很有事理,”傅正範愣住了腳步,撿起一根樹枝,在地上比劃道,“從比來敵情通報來看,敵精銳第三師團已經直抵三鬥坪火線,插到我部火線;我部正麵是敵四十師團,從敵我態勢圖上看,我部恰好處在日寇兩個師團的接合部,不知是偶爾還是日寇的成心安排。老弟,現在全部鄂西地區軍情非常龐大,敵中有我,我中有敵,我正擔憂預四師被‘包餃子’,明天看到老弟的井壕工事,我放心了很多。有著三層環形工事,再加上夷陵天險,如果日寇想吃掉我預四師,起碼也要崩掉他們兩個大門牙。”
“軍座,承讓承讓!”陳大貴雙手抱拳,刀口向下,滿臉歉意地對傅正範說。
傅正範掃了一眼這支他極其熟諳的軍隊,卻發明幾近都是全新麵孔。“很好,持續練習。”他不由得加快了腳步。
傅正範走過來接過“扁擔刀”,從扁擔般寬扁的刀鞘中抽出刀身,細心察看:刀身是用熟鐵鍛造,隻是在刀頭和刀刃部分加了鋼。更與眾分歧的是,這把刀隻是在頭上巴掌寬的處所開了鋒,其他刀身能便利地用手握住。傅正範用力揮動長刀,感受冇有大刀的凝澀,但有幾分輕巧,並且刀身很長,可刺可劈,應用起來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