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六章 大財力、大氣魄[第1頁/共3頁]
“這話與先賢那句‘民能載舟,亦能覆舟’倒是異曲同工,大人能有如此見地與派頭,當真是江南百姓之幸、大宋朝庭之幸!”
“我等替江南百姓謝大人這雨露之恩。”
這項任務處所上最關頭的部分便是轉運司。在這個位置上,楊帆爭奪到了兩個實缺名額,然後安排了兩名得力官員。這兩名官員名頭很大,倒是遭王黼構陷,被趙佶貶謫到江南收稅的原戶部尚書唐恪和原監察禦史李綱。
楊帆的府衙以內,唐恪無法地點頭道。之前他與李綱皆被貶為州縣的稅官,級彆與一起轉運使不成同日而語,並且這轉運使之職也較著是他們回到京中、官複原職的跳板,他們自應感激楊帆的安排。當然,這是在他們能夠順利完成朝庭交辦任務的根本之上,不然莫說回京,恐怕連本來小小的稅官都做不成,故而唐恪說出如許的話。
李綱聞言也寂然道:“當下確切有些毒手的題目困擾我等,要想來歲增加賦稅數量,便要將因蒙受兵災而成為無主之地的良田全數操縱起來,但是從當前的環境看,這些良田恐怕會被各地的大族兼併起來,如此一來,稅收怕是要少上很多。大人何妨將這些良田臨時劃歸官府,再由官府招募流民耕作,以增加征稅之主。”
北宋賦稅是按人頭收取,地盤兼併的題目確切是稅源流失的一個很首要啟事,但是太祖天子定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訓,對於各大族的地盤擴大做法,朝庭也冇有硬的辦法。這也是自建國以來,朝庭一反曆代統治者“重農抑商”做法,而鼓勵行商的啟事之一:農業稅既然少了,天然需求從其他的方麵來補齊這部分的支出。
因為交通不便,楊帆也冇有如後代普通安排一個專門的集會來安插這項事情。不過,像唐恪、李綱這類級彆的官員,不管如何是要同他們坐在一起商討商討的。
“兩位大人不必客氣,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然後才氣再取之於民。民就是神工個人的根底,民就是我們的上帝,以是反哺百姓也就是生長我們本身。”
楊帆想想確切是本身焦急了一些,總要給他們兩人一些籌辦的時候,便道:“也好!兩位倉促趕到杭州,還將來得及落腳便讓本官拉到這兒。如許吧,兩位大人先歇息歇息,我們明日再談公事。”
“現在江南之地因方臘之亂而民生凋敝,莫說彆的籌集北伐賦稅,便是普通的秋稅,恐怕也要拿出來施助遭了兵災的州縣。以是楊大人你替我們爭奪的這趟差事恐怕不是易事,唉!老夫真不知是該感激你,還是該抱怨你!”
“唐大人說得是,江南之亂方纔安定,不成再逼迫百姓,我看本年的秋稅便不要再加其他花腔。並且,本年夏季遭了兵亂之災的州縣定不好過,各地官府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治下子民凍死、餓死而不顧。以是還請大人對於籌集北伐賦稅之事莫要焦急,等穩定住江南大局,來歲春秋兩季稅收之時再想些體例不遲。至於花石綱,也不宜馬上重啟。”
杭州宣撫使司。
唐恪、李綱已經驚得說不出話,心道:這神工個人好大的財力,這楊大人好大的胸懷!
“如此也好,待我們梳理出個章程來,再請大人決計。”唐恪、李綱正需時候重新清算本身的思路,故而起家客氣幾句便告彆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