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先知的痛苦[第1頁/共3頁]
“各位愛卿對‘宣和’這個年號有何貳言?”趙佶見世人隻是群情並無出位反對者,便道。
“臣還是同意鄭太宰之議!”知樞密院事鄧洵武當即辯駁道,“攻取燕雲之事,雍熙之時,便有此舉。當時,曹彬兵出河北,潘美兵出河東,齊攻燕雲。趙普在南陽聽聞此事,上疏諫止,未果,終究曹彬、潘美無功而返。本日在坐的謀議之臣誰自傲賽過趙普?國中的率兵之將誰敢說強於曹彬、潘美?現在的兵士簡練程度那一支能比得過國初?以太宗的神武,趙普的策畫,曹彬、潘美的為將,國初之時,可謂百戰百勝,撻伐四克,但是獨於燕、雲,乃至挫衄。當時髦且如此,何況本日?聯金攻遼之事,不成輕議。何況,臣恐兵革一動,國中蟲豸、草木皆不得歇息矣!”
“臣啟陛下.......”
趙佶環顧群臣,見冇人反對,便道:“張右丞說此年號須改,朕意亦然。本日各位重臣均在,恰好廣納賢言。眾愛卿,你們可有話說?”
“啟稟陛下......”
兩件事情議定,趙佶伸了個懶腰,見此景象世人不敢再進奏其他事情。趙佶見無人再站出奏事,便命令退朝。
王黼、張邦昌都是趙佶的信臣,剛纔兩人一唱一和,明顯是早有算計,再說改個年號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於世人並無乾係,以是冇有誰提出貳言。
王黼第一個出位道:“臣覺得新年號先要與‘重和’意義符合,阿誰‘和’字不必竄改。大宋從神宗熙寧以後,君臣失和,天人失和,官民失和,才落得國力大減。陛下即位以來,廣召和藹,乃至六合人神無不熙熙而樂,故臣對峙一個‘和’字。”
計議已定,鄭居中等人神情懊喪,蔡京等人則滿麵紅光、摩拳擦掌,小聲群情著接下來的籌辦事件。這時,張邦昌又站出來奏道:
“他媽的!如何就冇穿越成一個天子呢?”楊帆想著。
張邦昌接著道:“說得好,題目便出在這‘重熙’二字上,當今遼國天子名為耶律延禧,‘熙’與‘禧’諧音,故而他便下旨:此後凡提到‘重熙’這個年號,一概避諱,改成‘重和’。現在,我朝正與金國結合討伐耶律延禧,豈能再用他改過的年號?”
“張右丞應當不會空穴來風的。”
因而,改元‘宣和’之事,便這麼定下來了,眾臣紛繁道賀,唯有老態龍鐘的鄧洵武一向點頭,悄悄自語道:
“鄧樞密此言差矣!”與鄧洵武同掌樞密院且具有實權的童貫聽了此言非常不爽,“我大宋現下的謀臣、兵將是不是比得過國初之時,某不敢妄斷。但是遼國的謀臣、兵將大不如前倒是究竟。金人,蠻夷小族爾,起兵反遼之時不過戔戔千人,可遼國卻對其卻無可何如,護步達崗一役,遼國更是以七十萬之眾,敗於兩萬金人之手,可見遼軍戰力腐敗到多麼程度。反觀我大宋,這幾年裡收諸羌、遏西夏,軍隊強大乃是前所未有。以我軍之強大,攻遼敵之腐敗,如何不能勝之?至於兵革一動,草木不休,雖是究竟,但比之光複燕雲的不世功業,熟輕熟重,某信賴朝野高低都是能分得清的。”
“遼國與本朝年代相仿,冇記得有‘重和’這個年號啊。”
偶然候做先知是很件很痛苦的事――在世人並不曉得本身將來的運氣的時候,他們欣欣但是又自發得是地走在弊端的門路上,對本身即將麵對的厄運毫無發覺,就像是一群在臨宰之時卻急著趕往屠宰場爭食的豬玀。對於這些人,你明顯看到了他們的結局,可你不能奉告他們,不然必然會被人以為是瘋子;你也不能明目張膽地去竄改他們,不然必然會死無葬身之地。天下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在厄運麵前無知歡愉的活著,而是你要眼睜睜看著它的到臨,卻有力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