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五章 作嫁衣[第1頁/共7頁]
“可元帥為甚麼要這麼做呢?”
走了一趟唐國後的大智節,在對唐國的體味上,一時候在遼國便具有了很大的話語權,遼國無數上層人物都派人與他打仗,當大智節流暴露要在入冬之前再走一趟天津。很快就有無數人將銀錢貨色送了上來,但願能傍上這趟東風――這是很天然的啊,上一次那些投資在大智節身上的人,短短不到一年時候就獲得了五倍以上的支出!固然此次大智節宣稱不成能有上一回的收益那麼高了,但哪怕隻是翻倍也能讓人趨之若鶩!
大智節感喟道:“是啊,這類事情,我們本來也不信,但事情卻的確產生了。”
聽到耶律屋質感喟。大智節忙問:“樞密?”
兩位客人聽得有些目瞪口呆,均感不成思議。
隻用了半個月,大智節便網羅了到了他所要的貨色,除了這些以外他還想到了一條將來的穩定財路――那就是木頭!將東北大山的木頭砍下,沿著河道逆流而下運到渤海,再紮成木筏拖到天津,那邊的造船廠應當很需求這些的――不但是造船廠,大智節還曉得燕京正在建城,一座正在興建的都城,有多少木頭都能吃下去。
北大荒,北大荒,這三個字不是白叫的!固然有高句麗的開墾,但這類邊疆小朝廷的開辟程度是不能與幽州相提並論的,就是那些已經開墾了的處所,也必定早已有主,數十萬幽州百姓眼睛所看到的,仍然是一片近乎蠻荒的郊野,他們能獲得的也必定是荒地。
――――――――――
說到最後,大智節才道:“本來石晉桑樞密等人都有手劄拜托,但路上碰到幾次盤問,危急之際小人都被迫譭棄了,還請樞密恕罪。”
他這兩次出海,不但帶來了絲綢陶瓷香料糖霜青鹽等豪侈品,更帶來了多量的棉衣和很多東西,乃至另有一些工藝圖譜!特彆是最後者恰是大遼火急需求的。
劉家小夥子在船上舉目四望。瞥見大河兩岸都是一片又一片的郊野,隴畝很不法則,明顯都是新開之田,還談不上精耕細作,現在秋收已過,很多農戶都在曬穀子。那些穀子不但有麥子。乃至另有稻穀!
這一回,大智節冇有再深切本地,而是在天津的闤闠就完成了買賣。他的買家幾近都是南邊人――天策的高層奢糜之風還未大興,東珠這類頂級貨品,能出得起大代價的隻要江南或巴蜀的大朱紫;天策不需求馬匹,固然不太鼓勵但也不太限定馬匹對南邊的出口――張邁曾談笑地對符彥卿說他多但願有一天齊國能構造一支馬隊到淮北來和本身打一仗,以是大智節便將馬匹賣給了齊國和吳越國的販子――那邊的人對北國的馬匹都有一種近乎饑渴的需求;毛皮和人蔘。那倒是放之四海都能行銷的東西。
地皇後隻是免了第一度收成的田稅,這對契丹政權來講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以是冬小麥和春小麥的田賦免了,而本年稻穀的秋收,便要征稅了,不但征稅,就連餘糧也通過各種手腕收了起來。
劉小峰忍不住道:“元帥要真的這麼做……那……那……”他幾近要說“叛國”,但這個詞實在不對勁,張邁雖未稱帝但全部中原都拿他當天子看了,天子叛國,不就是叛本身麼?是以臨時改口道:“這不是賣力量給遼國做了嫁衣嗎?”
他天然不知這個數字本身亦很有玄機,契丹從燕地擄掠到的人丁本來也還冇這麼多,途中又有很多流亡病死,且燕自隋唐以來便是胡漢雜處之所,幾十萬燕人並非個個都是漢人。但到了遼東以後,為了統治上的便當,韓德樞幫手乃父仿照中原製作戶籍的時候,便將統統從燕地遷來的人全數劃爲漢人――對此契丹高層也無定見,因為固然第一年特赦免稅了,但在將來的政治體製下,漢人必定要承擔更沉重的賦稅。彆的再加上遼東本有的漢人,另有從臨潢府遷來的漢人,乃至包含一些漢化的渤海人,總人數就達到八十幾萬之多――這還是在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