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五章 作嫁衣[第4頁/共7頁]
不過現在的遼國,對中原能出口的也都還是原質料,主如果毛皮、人蔘等物。東北也是產馬地,馬匹南邊或許需求的。但現在的唐國產馬地比遼國更多!
――――――――――
大智節遊移了好一會,俄然才抬高了聲音說:“你們不曉得,客歲這個時候,海邊來了好些海船,私運了很多東西過來,這裡頭不但大量的穀種和東西,乃至另有一些影響國計民生工藝圖譜。比如探測煤礦和開挖煤礦的新技術,比如這個煤炭門路另有煤餅的工藝,要不是有這些東西,遼河兩岸這幾十萬燕民,隻怕有一小半都熬不過上一個夏季!”
放到彆的一個時空的遼宋對峙局麵,契丹對宋人天然有馬匹出口上的諸多限定,但在這個時空,耶律屋質卻上書大可向缺馬又需馬的南邊人如齊國、吳越等供應馬匹――因為一來契丹最大的仇敵是天策,而天策無缺馬之虞;二來南邊諸國與天策實在也存在合作乾係,強大仇敵合作者的馬隊力量。也就是直接幫了本身;三來也能帶來經濟上的收益。
劉家實在是江南人士。幾年前纔到了山東,客歲纔到了天津,以是對稻穀和麥子的辨彆認得很清楚。
不見他在邊關登記姓名的時候,已經改“大智節”為“戴智節”了麼?他第二次入唐時,與人交代也常常在“不經意間”透露本身本來是東北漢人,因為環境所迫。這才“冒充渤海”的動靜。他乃至已經要求一個山東商報酬他安排,籌辦迎娶一個漢家女子,小門小戶無所謂,破鈔多一些也無所謂,將來設法將阿誰女子安排在天津住下,如果能再生下一兒半女。就此為“戴家”在大唐境內開枝散葉,那是想想就讓人衝動的事情,與之比擬,契丹冊封反顯得有些礙事了。
走了一趟唐國後的大智節,在對唐國的體味上,一時候在遼國便具有了很大的話語權,遼國無數上層人物都派人與他打仗,當大智節流暴露要在入冬之前再走一趟天津。很快就有無數人將銀錢貨色送了上來,但願能傍上這趟東風――這是很天然的啊,上一次那些投資在大智節身上的人,短短不到一年時候就獲得了五倍以上的支出!固然此次大智節宣稱不成能有上一回的收益那麼高了,但哪怕隻是翻倍也能讓人趨之若鶩!
“那麼,要不要對這個劉家小夥子耳提麵命一番?”
他大抵是去了一趟中原,聽多了平話變文,到了這關頭處俄然掐住了。
“可元帥為甚麼要這麼做呢?”
渤海是東北漢化較深的民族,其亡國後部分流入中原的百姓,都已經順利融入漢族當中,其上層貴族,不管言行舉止還是餬口風俗,和中原士人幾近都冇甚麼分歧。
“當然差未幾。”大智節笑道:“這些村莊,本來就是幽州人修建的啊。”
往上遊走了數十裡,但見遼河兩岸到處都是火食,劉小峰也不由讚歎說:“真冇想到啊,當初我都還驚駭來到蠻荒之地,不料,和幽州也差未幾。”
大智節在遼津將部分貨色發賣出去,首要都是些較大宗的商品,比如棉衣,第二次入貨的豪侈品則大多留下來――在遼津這些東西還賣不出好代價,他又將那些憑藉本身上船的貴族家奴斥逐,然後便帶著劉小峰與慕容掌櫃解纜前去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