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決戰-風波難平[第1頁/共5頁]
李亨此前多在東宮讀書,並不涉足政事,不過在朝會時能與李隆基見上一麵。現在李隆基除大朝外,久不上朝,他又在宮中得意其樂,父子相見的機遇實在太少。李亨本日主動請見,李隆基天然明白兒子的擔憂,遂準其入見。
羅希奭生得黑矮細弱,一張驢臉上爬著一隻鷹鉤鼻子,臉孔可怖,手腕又狠,又被都城之人呼為“騾子”。都城婦人偶然為使孩子停止哭鬨,動輒呼道:“騾子來了。”說來也奇特,孩子聽到此聲頓時驚駭不已,也就不敢再哭出聲了。
因而,皇甫惟明家財被籍冇,其家人也成為放逐之人持續前行。羅希奭又帶領部屬趕至河西,然後按圖索驥將送行之人拿下,少不了又是一番酷刑鞭撻。待羅希奭返回都城,那道皇甫惟明交結軍中之人謀反的奏書早被李隆基和李林甫看過,此事也就真正灰塵落定了。
再過月餘,李林甫又令羅希奭到李適之和韋堅等人的貶所巡查一圈。顛末前案和皇甫惟明之死,羅希奭的大名早已流播天下,其如活閻羅普通的手腕令天下人膽怯。韋堅聞聽羅希奭到了本身的空中,不肯忍耐其欺侮和酷刑,遂取一索掛在梁上,然後再將本身掛在上麵;李適之的死法又與韋堅分歧,他得知羅希奭即將到衙中,就取過案上早就備好的茶盞,將此中的毒藥一飲而儘。
李亨有此思慮,卻又不敢與人陳述,心中唯有暗自焦心。由此心火漸旺,竟然夜不能寐。李亨厥後終究明白,不管外事紛繁,本身的太子之位是否能存續,隻在父皇的一念之間。想通這點後,因而便決定入興慶宮請見父皇。
因為,李亨已然明白了父皇的實在態度。隻要父皇不想廢太子,那麼本身的位子便能安如泰山。
好久以後,李隆基才無法地感喟道:“若如李卿所言,這些邊將須有忠心纔是。萬一或人起了異心,即為禍亂之源。像王忠嗣兼知隴右節度使與河西節度使,安祿山為範陽節度使與平盧節度使,他們如有異心,豈不是禍亂更大?”
“臣隻是傳聞皇甫惟明行到馬嵬驛之時,俄然自西麵來了數十人,這些人未穿禮服,係凡人打扮,他們就在驛中擺宴替皇甫惟明餞行。至於其他,倒是那驛卒言其在一旁聆聽時,發覺這些人相互之間的稱呼,多用軍中的職事,那驛卒便由此鑒定,這幫人應為軍中之人。”李林甫當仁不讓的將任務推到了那一名莫須有的驛卒身上,歸正不過就是一驛卒罷了。
李隆基心中恍然,卻還是出言問道:“朕傳聞韋氏自入東宮後還算賢惠,她出身於王謝,應當會恪守婦道的,又如何不賢了?”
卻見那奏疏之上寫的乃是皇甫維明出了長安城後行到馬嵬驛之時,忽而從西麵來了數十位騎馬的壯漢,並在驛中為皇甫維明擺宴踐行。
不怕你說甚麼,就怕你沉默不語!
李隆基搖了點頭,歎道:“你為儲君,終有一日會即位,若如此心怯多慮,將來如何殺伐定奪呢?韋氏雖家屬枝蔓甚繁,她本身並無錯誤,若一旦棄之,朕於心不忍啊。”
東宮當中,三十七歲的太子李亨至始至終密切地存眷著此事,多日來,每晚都會從睡夢中驚醒。
吉溫與羅希奭自此名聲大振,長安的百姓為其奉上一個“吉收羅鉗”的雅號。此號寄意甚明,自是說吉溫長於羅織罪名,而羅希奭諳熟酷刑,二人相配,則可橫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