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唐塚 - 七宗五姓簡介
翻页 夜间

七宗五姓簡介[第1頁/共3頁]

晉陽古城東西長約4500米,方位為北偏東18°,麵積約20平方千米。1962年中國考古事情者在晉陽古城遺址發明數段城牆和三座小城遺址。還發明修建根本、磚瓦、琉璃構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四周發明有一些首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區還發明有天龍山石窟、蒙山大佛、孺子寺等六朝、隋唐期間的石窟遺存。在古城營村內還儲存有建立於隋唐、明朝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建立、明清重修的九龍廟等修建。

宋朝滅北漢後,太祖以為晉陽有王氣,因為五代十國多數在山西起家,晉陽是山西都城,以是先放火燒城,傳聞燒了三年,然後掘河灌城,晉陽完整被毀,當時滅亡的包含晉陽城裡無數百姓和官兵

這五個姓氏七支宗族於南北朝中葉構成,隋唐期間生長至顛峰,隨大唐的動亂逐步滅亡,至北宋初年已經淪為淺顯商賈宗族。

位於隴山以西、渭水河邊的古隴郡是中原陳腐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的發源地。在悠長的汗青長河中,巍巍隴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內涵豐富、源遠流長的隴西李氏文明,它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明的首要構成部分,是與敦煌文明、天水伏羲文明、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明齊名的甘肅四大文明之一。

隋唐期間是郡望身份製的社會,郡望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高貴的聲望和職位。在統統高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個姓氏最為高貴。即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範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此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宗族。以是稱之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滎陽

清河

2.鄒姓、簡姓、燕姓的堂號為範陽堂,即來源於此。

隴西是李氏宗族的發源地,或是出於忌吊,唐朝廢隴西郡,但“隴西”二字已作為大唐李姓的標記為世人所銘記。

春秋末,晉國大卿趙簡子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從戰國期間魏國《竹書編年》看,“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拔我蒲阪、晉陽、封陵”可知,趙簡子所建晉陽城在蒲阪、封陵一帶,今永濟市境內。是不對的,趙卿趙簡子久居晉陽,是當下的太原,而不是永濟。太原以及發明瞭趙簡子的陵墓。i1387

博陵

在今太原一帶有秦置晉陽縣。今後迭為太原郡、幷州治所。西晉擴建。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五代為北漢都城。曆經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於宋承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毀於烽火。

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據《戰國策》說,張儀遊說趙國”奉告齊使,發兵渡清河”,就是指貝丘的淨水河。漢朝初年,把本來厝縣地從钜鹿郡分出來,以境內淨水河為名,建立了清河郡。國,移治甘陵(今臨清東)。晉今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張金稱、高金達叛逆於此。

宋滅北漢,毀晉陽,移幷州至陽曲,即今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