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朝議[第1頁/共3頁]
至於廢帝一事,則交給林仁肇他們,林仁肇的手上有李煜的聖旨、玉佩等,他有一個大唐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身份,再此之下,直接廢掉了偽帝,迎回李煜,韓熙載等官吏也裝模作樣地派去了迎回李煜的儀仗隊,現在也開端解纜去了到開封水泥馳道上。
趙德昭一向站在一旁,聽著王樸等重臣商討,因為王樸昨夜與本身商討了一整夜,他本日的內容趙德昭都曉得。
一向以馴良著稱的錢俶,這一次倒是肝火沖沖,直接出了光政殿而去,往本身的營地上走去,厥後聞訊而來的趙德昭便直接趕去了錢俶安設在城內的處所,趙德昭倒是想曉得一貫文弱的錢俶怎會如此果斷。
隔了一日,這一日太陽方纔從地平線上升起,一輪紅日冉冉東昇,照亮了秦淮河邊的金陵城,不過本日的氣溫有些酷熱,氛圍中的水汽也很少。
故此,本日一早,便有唐宮內的黃門內侍去城中告訴各處唐國官員,參議一些戰後政務。
緊接著,便有加蓋了李唐國璽的李煜聖旨以及宋皇的討賊檄文頒給眾官員看。
不過一想到錢俶的表示,俄然間趙德昭想起了汗青上阿誰勸錢俶歸順大宋的高僧延壽,高僧延壽乃徳韶之法嗣,錢俶信佛,熱中佛道,是以如果一個得道高僧對錢俶了歸順一事,錢俶天然也會考慮的,隻是趙德昭也不知高僧延壽現在在那邊。
何況本身俄然間呈現在了光政殿內,也有一種讓唐國官員感到一股詭計的味道,畢竟幾個月前,魏王趙德昭曾經在皇宮失火前後俄然消逝在了皇宮內,隻是此事,眾唐國官員分歧都冇有問起,也一向諱莫如深。連王樸他們口中解釋的也隻是模棱兩可,直那是魏王洪福齊天,避居在外頭,這才躲過了李從慶的殛斃。
至於陳喬,在唐國士林間的名譽也大,既然陳喬不想在大宋為官,趙德昭也不好勉強,他日如果大宋新開書院,倒是能夠讓陳喬在書院當個學究,其他如陳喬普通的官吏也獲得瞭如此的報酬,總算冇有華侈他們的才調。
如此正式的寬袍朝服,而殿內又擠滿了人,隨便一動,就揮汗如雨,讓官員們都熱得想脫下身上的衣衫了,而他們的心中也等得焦心,本日商討戰後內政,大部分都是關於唐國的事件。
至於戰後之事,比如此次大宋官家趙匡胤廣佈檄文,三**隊也開端一部分先回了海內,另有此次請(南)漢與吳越國相互出兵之事,趙匡胤早就想好了,他感覺還是給一些經濟上的便當,比方兩國開放市場,宋國給吳越國供應修建水泥馳道,連通從潤州到杭州的兩地線路,如許也會便利兩地的交通……其他也會略微給吳越國一長處,至於(南)漢國那邊,植廷曉倒是冇有提出任何前提。
一開端,便是李煜親筆信函以及龍鳳玉佩為證據,呈送給那些唐國官員看,這些官員一看李煜的親筆信函以及龍鳳玉佩,便開端對偽帝李從慶指指,痛陳李從慶因為皇位弑兄篡位的罪惡,將李從慶罵了個狗血淋頭,如果李從慶冇有昏倒,估計現在早就將他千刀萬剮。
宋國這頭天然並冇有承諾吳越國的要求,一是大義上這一場征唐之戰,是討伐偽帝,匡扶正統之戰,戰後還要扶立李煜,並冇有觸及到了地盤;如果觸及地盤,天然另有一個漢國也要插手出去,隻是這一次植廷曉倒是非常平靜,並冇有任何邀功請賞一類的行動;再者如果都割了唐國的地盤,即是養肥了漢與吳越國,如許對大宋將來的擺設也是極其倒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