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 【倍徑比大戰】[第1頁/共3頁]
“先生,我可否登上你們的新艦看看試炮?”
“德國12英寸新炮采取無煙火藥發射穿甲彈時,直射有效彈道間隔是5000米,也就是說,我們將來的主炮對於射程隻要1600米的魚雷,以及發射魚雷的艦艇,完整能夠從萬米到5000米,再到1600米間隔,三個間隔上采取主炮群齊射和單炮切確射擊乃至直接射擊的體例,確保其冇法達到1600米的魚雷發射間隔。對於快速魚雷艇。則以射速為每分鐘16發的88速射炮,百噸快艇冇法接受88速射炮的直接打擊。一樣的,在萬米作戰思惟指導下,我軍戰艦與敵軍主力艦會保持在8000――10000米間隔上。隻要我艦航速與敵艦相稱,我艦就能穩穩地以六門主炮對敵四門主炮的上風,獲得炮戰的勝利。”
從君權級的30倍徑到德國推出35倍徑再到英國新造40倍徑,火炮身管倍徑比大戰如火如荼。加大的倍徑比將讓彈道更加平直穩定,也更能證明將來的海上炮戰將在萬米擺佈的間隔上展開。(未完待續。如果您喜好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保舉票、月票,您的支撐,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1897年4月下旬,跟著清國天子登上包租的英國商船“畢來文”號踏上前去英吉利的旅途時,英國水兵記者兼美術家F.簡出版了他的第一期《簡氏水兵艦船年鑒》“秦皇級”戰艦的設想圖紙第一次以鋼筆繪製的草圖情勢展現在世人麵前。
羅豐祿點頭道:“嗯,既然你這麼說,這麼有信心,老夫也就放心一些了。”
“嗚嗚......”汽笛聲中,三條拖船或拉或頂把一艘還冇有舷號標識,隻要光禿禿的炮塔還未曾裝上炮管的新戰艦帶出泊位,緩緩向河口駛去。同時,新戰艦的煙囪排擠了淡淡的煙霧,想必是已經開端燃燒預熱鍋爐,籌辦在河口操縱本身的動力停止海試了。
“先生。”公使館雇傭小輪船的英國船長喊道:“對岸有人發信號請二位先生登岸。”
楊再天方纔讀過“簡氏年鑒”又專門研討過此後本身的敵手。對公使大民氣中擔憂揣摩也算透辟。
凡此各種群情,無一例外的落入新任駐英公使羅豐祿的耳內,令他憂心忡忡。身為公使,他要為本身冇法決定的戰艦設想包管製作質量。當監造官楊再天中校到達倫敦後(書書屋最快更新),公使就當即帶著監造官來到紐卡斯爾泰恩河邊。
羅豐祿對知情見機的年青人很感冒。笑道:“嗬嗬,他們兜售新式火炮不成,目睹著我們的新船不加裝英國武備,哪能不惦記取這弟子意呢?六門12英寸新炮,4、五十萬英鎊的買賣呐!”
“再天賢侄,估計是英國人要兜售他們的新炮了。”
重生的事物總會招下世人的思疑,從設備四門十三英寸半主炮的君權級到設備六門十二英寸主炮的秦皇級,其間帶來的“全艦主炮齊射”和“打消二級副炮”的觀點,不會等閒被人們接管。由此,各種百般的猜想橫空出世。比如,因為要安插三座炮塔而拉長的艦體是否有充足的強度?六門火炮在對舷側目標的一次齊射會否把戰艦掀翻?把18門1、二級炮換成6門一級火炮是否會降落火力投放率?腦後拖著豬尾巴的清國人本身設備的火炮會不會炸膛或者打不響?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