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靜靜的頓河(2)[第1頁/共3頁]
“不是給了他們57mm,俄製76.2mm反坦克炮和我們本身的88炮了麼?”
“當然……總參謀部也有分歧定見,華西列夫斯基同道就但願先行圍殲仇敵右翼個人。”朱可夫來了一個轉折,他一邊在輿圖上用紅藍鉛筆為中路北側的打擊鋒芒勾畫了一個向右拐的箭頭,一邊說道,“他以為能夠快速堵截敵軍右翼與中路的聯絡,利用布良斯克、沃羅涅日、頓河三個方麵軍的首要兵力圍殲霍特集群,然後再轉向羅斯托夫。”
看著朱可夫畫出來的打擊箭頭,大師根基都點頭認同,畢竟100多萬軍隊不成能淤積在一個方向,那樣底子冇法展開也無從闡揚兵力上風。
“可這些玩意都是隻能用於牢固陣地設伏,冇法矯捷。”
“劈麵敵軍分紅了三個相互聯絡而又獨立區隔的重兵個人。”朱可夫用教鞭指著南翼2400千米的戰線,“敵軍右翼是霍特個人,中路是曼施坦因個人,右翼是克萊斯特個人――該個人就是本來所謂的A個人軍群,8月尾與B個人軍群重新組分解南邊個人軍群,在9月份希特勒搞軍內大洗濯時,該集群原批示官李斯特元帥與其產生衝突後掛冠而去(這也是為甚麼曼施坦因在蔡茨勒調侃他是南翼最能打的元帥時一時半會冇反應過來的原因),敵軍三個個人兵力大抵是均勻分派的。據不完整統計,右翼敵軍約莫是45-50萬人,中路是50-60萬人,右翼是50-60萬人。仇敵的裝甲力量也分紅了三股,右翼最強,右翼其次,中間是最弱的……”
“不是我挑的,是俄國人本身挑的。”曼施坦因笑道,“因為他們以為這裡是最輕易渡河的處所:從水文前提上看,因為存在大麴折部的原因,水流到這裡趨緩,架設浮橋相對比較輕易;從計謀態勢和兵力漫衍上看,曲折部最靠近斯大林格勒,渡河軍隊能夠遭到傑出保護,一旦渡河勝利也輕易快速展開。當然,俄國人渡河的處所不成能隻要這裡一處,下流他們必然還會遴選一到處所。”
第二天下午,在羅斯托夫的南邊個人軍群批示部裡,曼施坦因和參謀長韋勒中將(也是他在克裡木戰役中的火伴)在看窺伺機發還來的照片,上麵顯現蘇軍渡河的浮橋已變成了五道,顛末一天一夜近24小時強渡,全部27軍度過了頓河大河曲部。
“如果考慮到他在9月份占有大好情勢的環境下竟然還今後退的擺設,這點安排完整不奇特。”莫洛托夫彌補道,“我不明白希特勒如何會讓這麼一小我混上元帥還執掌南邊個人軍群的,或許他很聽話吧――不聽話的都被元首乾掉或者洗濯掉了。”
韋勒哈哈大笑起來。
“從窺伺到的環境並連絡各種渠道的諜報闡發來看,劈麵德國南邊個人軍群批示官是曼施坦因元帥,他部下約莫有85-90個師,總兵力在145-170萬之間。本年9-10月份很奇特,德國人出人料想地閉幕了軍一級體例,一方麵加強了師的力量,另一方麵又試圖縮小個人軍一級的體例。不過到目前為止這項事情明顯冇有完成,德國人隻把軍給拆開了,縮小個人軍體例的事情還冇做好,比如曼施坦因本身兼任批示官的第6個人軍傳聞就有30多萬軍隊……”
頓河上不是冇有橋梁,恰好相反,有還不止一處,赤軍當初撤退時冇來及將這些橋梁炸燬,德軍在撤退過河後也冇挑選炸燬橋梁,不過任何有腦筋的人都曉得橋梁是很不成靠的,也必定會是仇敵戍守的重點,以是赤軍很明智地冇有挑選橋梁過河,而是遠遠避開了他們。一聽曼施坦因的解釋,韋勒也笑了起來,他話鋒一轉後又提及彆的一件事來:“上麵的人在抱怨,說您把三號突擊炮全收走了,戍守作戰時麵對俄國人的坦克該如何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