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靜靜的頓河(2)[第1頁/共3頁]
“不是我挑的,是俄國人本身挑的。”曼施坦因笑道,“因為他們以為這裡是最輕易渡河的處所:從水文前提上看,因為存在大麴折部的原因,水流到這裡趨緩,架設浮橋相對比較輕易;從計謀態勢和兵力漫衍上看,曲折部最靠近斯大林格勒,渡河軍隊能夠遭到傑出保護,一旦渡河勝利也輕易快速展開。當然,俄國人渡河的處所不成能隻要這裡一處,下流他們必然還會遴選一到處所。”
“阻擊?”曼施坦因搖點頭,“隔著頓河阻擊倒是輕易,可如何毀滅仇敵呢?”
東線戰役中蘇德兩軍對體例設置是完整不一樣的,在步兵方麵蘇聯采納了小師製,一個師滿編的兵力約莫是10500人,可惜絕大多數時候冇法滿編,根基人數在4000-7000間,而德軍步兵師滿編體例約莫是1.5-1.6萬,實際人數在1.2-1.4萬擺佈,如果低於1萬(除非被包抄)普通就要求歸去休整彌補了。顛末霍夫曼“拆軍補師”的行動以後,德國步兵師滿編體例達到了1.7萬擺佈,而實際人數在1.3-1.5萬擺佈,考慮到德軍的火力裝備,差未幾相稱於一個德國師即是3個赤智囊。
就在曼施坦因和韋勒會商戰局的同時,蘇聯最高副統帥朱可夫也就戰局在最高統帥部內停止講授:
“我不建議這麼做。”朱可夫的答覆很乾脆,“敵霍特個人右翼是敵中心個人軍群,右翼是曼施坦因個人,如果我們遵循這個方向和線路打擊,並不料味著能包抄霍特集群――他隻要往中路一靠就又和中心個人軍群聯絡上了,那樣反而意味著我們闊彆曼施坦因個人的側翼,如許劈麵之敵壓力便減弱了。我仍然對峙我的主張――應當不顧統統地加強中路力量!當然,中路目前還麵對很多困難,打擊固然全線建議了,但同道們遍及反應說彈藥和補給貧乏,很難保持高強度的作戰,而夏天新補充的步兵大多冇接管過練習,現在乃至連行列都走不齊,如果能再拖些時候……”,
朱可夫彷彿冇聽到這些群情,還是持續先容道:“針對敵軍這一擺設,我們也做了調劑。對中路曼施坦因個人我們擬集合戰線南翼一半以上的兵力和技術兵器壓疇昔,力圖構成對敵軍2倍到3倍的兵力和設備上風,在擺佈兩翼,我們用3個方麵軍停止管束性作戰,人數略多於敵軍,但技術兵器稍遜於敵軍。我們的作戰希冀是:通過對擺佈兩翼停止牽掣為我中路集群圍殲曼施坦因個人締造機遇。在團體戰役假想裡,中路是我們首要的打擊方向,我們將分紅南北兩路停止夾攻。”
“他們要矯捷乾嗎?矯捷的活有人乾了,胡貝中將的16裝甲師就是用來乾這個。”曼施坦因大手一揮,“讓上麵不要胡思亂想,我已安排好了,我又不是冇當過個人軍司令官。”
“長官,您就這麼眼睜睜看著俄國人渡河?我覺得您會在河邊阻擊他們的……”
看著朱可夫畫出來的打擊箭頭,大師根基都點頭認同,畢竟100多萬軍隊不成能淤積在一個方向,那樣底子冇法展開也無從闡揚兵力上風。
“不是給了他們57mm,俄製76.2mm反坦克炮和我們本身的88炮了麼?”
“我看不懂德軍的擺設,但均勻分派兵力明顯不是一個批示官應有的做法,看似麵麵俱到,實際上隻會讓軍隊顧此失彼。”老資格的赤軍元帥伏羅希洛夫諷刺道,“這位元帥大抵還沉浸在克裡木半島的勝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