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印度攻略(13)[第1頁/共3頁]
常凱申悄悄點了點頭:這招數和張群當初對於門生上街遊行提的建議一模一樣,每當日軍在東北、華北搞摩擦,總有一大堆門生說要抗日,然厥後當局抗議請願,他被弄得不堪其擾,安撫不聽,懷柔冇用,彈壓又不敢。最後張群出了主張:凡遊行宣講抗日的一概都要求他們去紫金山虎帳從戎參軍,與淺顯兵士一道練習,身材力行抗日救國。
“其次,兵當然是要派的,但不能多派,更不能把批示權讓給英國人――不然將來我們死無葬身之地,能夠三家構成結合司令部,批示部必須也有我們的人;再次,日軍既然有從大陸撤兵的跡象,是不是大師再談一次,隻要尊敬我們國土主權和國度同一,能夠讓日方在經濟上占些便宜;最後,關於同一軍令、政令,我舉雙手附和,不過是不是找些切當的證據並明白日下?俄國人丁口聲聲說友愛,搶糧的事一透露,公眾就覺悟了,對共產黨的熟諳,公眾一樣也要有如許一個過程。”
門生兵當然是興沖沖去,冇幾天很多人就受不了偷偷摸摸溜了――常凱申下過號令,門生兵逃竄不抓、不打、不殺,瞥見也要假裝冇瞥見,冇幾天大部分人都走了――不是溜走的就是被家長罵歸去的或者被校長接歸去的,隻要少之又少的人能對峙住留下來,這批人厥後就被送去黃埔軍校成為端莊八百的軍官。實在想通了毫不奇特,能在南京讀大學的大多數都是中產乃至上流階層後輩,有多少人能捨得放下統統去、吃得起苦去當大頭兵?又有多少家長會附和後代去從戎?
常凱申點點頭:“嶽軍先生說的有理,請持續說……”
陳佈雷眉頭一跳,作為首席文膽,他太清楚“同一軍令、政令”前麵是甚麼東西了――這是默許委員長對共產黨脫手。
“共產黨口口聲聲說抗日,美國人也以為他們抗日並且戰役力不俗,如許也好,當局乾脆就通過美國人下一道告訴,讓第十八個人軍、新編新四路軍各部抽調軍隊去印度打日軍……”
常凱申微微頜首,剛纔兩人的話讓貳心頭的愁悶勁少了大半。
一來這除了徒勞地激憤日軍冇甚麼意義――日軍能放棄很快也能重新奪走,這半年多來他冇少聽到近似的故事:凡老誠懇實交錢贖城的,日方根基信守了承諾,凡是勇於耍手腕使出心眼的,最後都被日軍經驗了,現在再敢這麼做的人真冇有了;
“這個嘛……”常凱申又躊躇起來了,“還要再見商一下,從長計議。”
二來真要派兵進入印度也不是件輕易事,第一次入緬的經驗曆曆在目,現在又加上德軍,軍隊畏難情感會更大――當初德械師的戰役力大師都是有目共睹的,現在橫掃歐洲的祖師爺軍隊來了,再說中德一向乾係不錯,當初還幫手打過日軍,哪怕厥後相互宣戰也隻是意味性的行動,軍隊冇動力更冇仇恨去和德國人開仗;
至於這些逃竄的門生兵,張群給他們下了個定義,叫“嘴上抗日分子”。當然,門生老是一茬一茬地畢業又一茬一茬地來新人,嘴上抗日分子也一批批地換人。這類局麵直到七七事情今後才完整竄改――遠征軍裡就有很多門生兵。
張群內心有點鄙夷,嘴上卻說:“當然,當然,這隻是我小我不太成熟的設法,讓委座見笑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