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新戰場(完)[第1頁/共3頁]
跟著疆場上節節勝利,他不但要思慮結束戰役的體例,還要想體例措置歐盟的題目。歐盟的構造體係、運作邏輯、好處乾係他都有體例處理――穿越前他是發展在歐盟下的一代,對各種優缺點非常清楚。
不是他不想要殖民地,而是殖民地此後離開母國事大趨勢,戰後必然會有一波接一波的獨立活動,而美國必然會在此中煽風燃燒,現在拿到越多,將來承擔就越重,德國在東歐、中東已有了一大票小弟,殖民地遠冇有這麼首要。之以是還要組建德屬西非和德屬東非,動機是不一樣的――前者是為了麵子,顯現德國已全麵答覆;後者是為了保住印度洋石油通道的側翼,都不是簡樸地為殖民地而殖民地。
然後是跟隨德國的一乾小國,包含斯洛伐克、挪威、瑞典、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保加利亞、希臘等等。
至於讓法國人、意大利人擴大殖民地,霍夫曼的動機也不純真――這兩個國度的精力一旦被拖在殖民地上,就冇有本事在歐盟事件中找德國的費事,畢竟德國冇有靠殖民地過日子的籌算。
在霍夫曼的思惟裡,如果英國人見機點早些投降,南非還可留給英國,如果持續冥頑不靈,南非也一併措置掉――固然會有些費事。
而法國從英國殖民地獲得賠償的前提實在也不算低:
“對美?”裡賓特洛普一陣苦笑,“如果他有對美的勇氣,就不是現在的貝當了。”
對德國將來在非洲的好處他圈了兩個位置,一是德屬東非――大抵包含吉布提、索馬裡、肯尼亞和坦噶尼喀(一戰為德國殖民地),另一塊是德屬西非――大抵包含多哥、尼日利亞和喀麥隆,對德國來講,除拿回一戰殖民地外,隻多了索馬裡、尼日利亞和肯尼亞,從地盤上看起來並不太大。
“能夠再和法國人談談看,我們冇需求焦急,但有一點必須提示貝當,如果英國完整倒了,那麼他的前提會變成對美國宣戰。並且,他不想對英宣戰就冇法清除戴高樂分子的影響,何去何從讓他本身想清楚。”
團體上各層次國度之間的經濟氣力、人丁國土和軍事力量都會被充分考慮,將來要組建的歐洲理事會也毫不會搞一國一票、分歧同意的軌製,而是要按照影響和才氣付與各國分歧的投票權,德國有一票反對權(三分之一以上表決權),大多數議題會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極少數議題(比如吸納新成員國)需求四分之三多數附和票。
這此中最難處理的是二等強國題目,意大利目前是軸心鐵桿,兵戈不可卻很會來事,更關頭另有個對本身氣力完整一無所知而又傲慢高傲的魁首,冇有法國加以均衡,將來的歐洲聯盟會有不大不小的費事。
浩繁歐洲小國德國事有體例對於的,特彆是東歐各國,隻要俄羅斯的威脅還在,他們就離不開德國,題目在於英、法、意三國力量如何均衡。最費事的就是英國,英國不但與美國有特彆乾係,另有浩繁殖民地,在霍夫曼看來就是燙手山芋,必須借戰役契機停止重新佈局。
“這個……你看著辦,關頭是要掌控好度,挑個合適時候,現在結合艦隊還冇走,走了以後……”
此次法國提出想收回馬達加斯加,乃至主動表示可派兵,但因該島職位首要而被霍夫曼回絕,不過他漂亮地表示法國可從其他處所獲得賠償,裡賓特洛普就是在該背景下帶著一攬子和談去了巴黎,首要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