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俄羅斯的冬天(10)[第1頁/共3頁]
8月初,蘇聯和英國共同商定對伊朗停止武裝占據,並分彆了兩國分邊界――這也是19世紀末俄、英兩國在波斯的權勢範圍分邊界,直到禮薩汗宣佈獨立自主以後,才逐步將兩國的權勢擯除出去。
“您是說,您派出的人已聯絡上了德國人?”德黑蘭的王宮裡,一個年青的聲音壓抑著鎮靜與衝動,用略微有些顫抖的聲音問道。
“我能夠接管,近似埃及、伊拉克的前提,乃至比他們更高一點的代價都能夠接管,現在的日子我一天也過不下去了!他們是不是要石油?我能夠給他們!要駐軍我也能夠承諾。”
1942年1月29日,處於槍炮威脅之下的伊朗與英國和蘇聯簽訂了三國聯盟條約,兩國固然一再宣稱尊敬伊朗“獨立自主”,但卻把伊朗境內統統公路、鐵路、江河、機場、港口、輸油管、電話、電報和無線電設施全數節製起來並由盟軍直接辦理,包含巴列維在內的統統伊朗高層一舉一動都處於被監督之下,為製止蘇聯人下毒暗害,巴列維乃至每一頓飯、每一杯水都要貼身親信先咀嚼後纔敢下肚。
“我不問這個……這我已經曉得了,德國人能打到這裡來,本身就說瞭然他們的短長。”年青的聲音焦心腸問,“我是問,他們對我們的態度如何,情願幫我們趕走俄國人與英國人麼?”
他本覺得本身將會永久處於這類驚駭之下,冇想到情勢變得如此之快,不到一年,德國人已打上門來了。在11月份後,他為非洲軍的每一場勝利而喝彩,為他們遭受的波折和磨練而感到懊喪。軸心國停止開羅入城式時,他在王宮裡整整樂了三天。德軍進入敘利亞、伊拉克後,他幾近已按捺不住歡暢的情感了,每天都要在輿圖上研討隆美爾軍隊的進軍環境――乃至比德國總參謀部還體貼德軍的補授予後勤。
“這當然冇題目,但要支出一些代價。”
“隆美爾元帥傳達了元首的原話:波斯群眾在太古期間是雅利安人的一支,雖在汗青變遷中產生了嚴峻演變,但日耳曼民族仍然情願承認我們是雅利安族裔的身份,作為同屬於雅利安民族的後代,該當建立全麵火伴乾係,為建立新的國際次序而鬥爭。”
除陸軍外,伊朗範圍不大的海空軍也遭到摧毀。一支搭載登岸軍隊的英、澳結合艦隊在8月25日淩晨俄然對伊朗水兵開仗。“亞拉”號炮艦一炮擊中伊朗水兵最大的兵艦,購自意大利的“虎”號炮艦並將其重創。到淩晨5時30分,英軍登岸結束並占據了沙普赫爾港口。在阿巴丹港,英國水兵“肖爾漢姆”號炮艇擊沉了“虎”號的姐妹艦“豹”號炮艇,港內其他伊朗兵艦不是被擊毀就是被俘。
“不包含美國?”巴列維對美國另有一點好感。
這個年青的聲音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收回來的(波斯於1936年改稱伊朗,但隨後幾年內稱波斯比伊朗更遍及,厥後才漸漸過渡為伊朗,團體稱呼演變近似於暹羅與泰國的乾係),原國王同時也是巴列維父親的禮薩汗固然比較親德,在1941年蘇德戰役發作後也宣佈了中立。但為保住伊朗這條對蘇聯停止物質供應的渠道,盟軍不答應伊朗真正的中立。
英軍出動的軍隊包含第8和第10印度師、第2印度裝甲旅、第9裝甲旅和第21印度步兵旅,蘇軍則從外高加索和中亞軍區的第44、47和第53軍中抽調了入侵軍隊,兩邊合計兵力超越1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