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俄羅斯的冬天(10)[第1頁/共3頁]
“您是說,您派出的人已聯絡上了德國人?”德黑蘭的王宮裡,一個年青的聲音壓抑著鎮靜與衝動,用略微有些顫抖的聲音問道。
8月初,蘇聯和英國共同商定對伊朗停止武裝占據,並分彆了兩國分邊界――這也是19世紀末俄、英兩國在波斯的權勢範圍分邊界,直到禮薩汗宣佈獨立自主以後,才逐步將兩國的權勢擯除出去。
“我們能獲得些甚麼?”巴列維的孿生姐姐、具有高超政治手腕的阿什拉芙公主問道,“能把父王救返來麼?”
不到一週,伊朗各計謀要地被全線占據,軍隊全麵崩潰,老國王被迫命令停止抵當。英蘇大使不但要求伊朗為盟國取道其國土運輸軍器兵器和戰役物質供應便利,還必須封閉德國、意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使館,交出德外洋僑。在伊朗承諾實施這些前提後,英蘇軍隊仍然開入德黑蘭逼迫禮薩國王退位。伊朗境內的德國人全數被捕,此中身材結實的一半人被蘇聯挑去,發配到西伯利亞科雷馬的奴役營,在那邊與蘇聯從波蘭東部捕獲來的布衣奴工一起挖礦,彆的一半則被英國人放逐到澳大利亞。
“不包含美國?”巴列維對美國另有一點好感。
固然老國王曉得具有強大兵力和兵器設備的俄國與英國要侵犯伊朗不費吹灰之力,但直到最後一刻他仍天真地以為,出於道義上的考慮、以及對國際法和國際乾係原則的尊敬,盟軍還不至於把事情做絕,千萬冇想到英軍和赤軍於1941年8月25日策動了入侵。
“我不問這個……這我已經曉得了,德國人能打到這裡來,本身就說瞭然他們的短長。”年青的聲音焦心腸問,“我是問,他們對我們的態度如何,情願幫我們趕走俄國人與英國人麼?”
“陛下……”飽經油滑的穆罕默德-福魯吉輔弼勸道,“陛下,德國人描畫了‘全麵火伴乾係’,老臣以為這些前提能夠持續籌議,或許我們不消支出這麼多。”
英軍出動的軍隊包含第8和第10印度師、第2印度裝甲旅、第9裝甲旅和第21印度步兵旅,蘇軍則從外高加索和中亞軍區的第44、47和第53軍中抽調了入侵軍隊,兩邊合計兵力超越15萬人。
“元首冇說,但德國南線總司令凱塞林元帥的代表提了提了一些詳細前提,比如:廢除與英、蘇兩國的統統條約,並就他們形成的喪失索賠1000噸黃金;海內有關英國、蘇聯投資全數轉給德國,統統設施設備包含煉油廠在內均由德國賣力修複;伊朗出產的石油除自用外,全數供應德國;答應德國新的礦產開采權,全數由德國賣力勘察與投資,開采勝利後兩邊各得一半,刻日99年,期滿後全數移交我國――根基上與埃及和伊拉克的前提差未幾。”
此時,伊朗陸軍範圍約為12萬人,編為兩個裝備105mm斯科達火炮的王家近衛師(均駐紮在德黑蘭)、9個淺顯師(彆離駐紮在天下六個軍區,此中5個師在北方防備蘇聯、4個師在南邊防備英國),5個憲兵旅,以及1個獨立的機器化旅(設備捷禁止造的AH-IV和TNH坦克,多少英製1921型羅爾斯羅伊斯裝甲車以及美製TK-6裝甲車)。伊朗王家空軍具有約莫400架飛機,編為8個大隊。伊朗水兵在裡海中有2艘炮艇、5艘魚雷艇、1艘武裝拖艇、1艘武裝遊艇,在波斯灣有2艘意大利製作的炮艦、4艘炮艇、3艘魚雷艇和1艘拖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