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轉向(完)[第1頁/共3頁]
“能夠優先包管每個裝甲師設備一個重坦克營,均勻數在58-64輛擺佈。”馬歇爾有些汗顏,但還是很耐煩地解釋道,“我們但願在實際中查驗一下M26的作戰機能。”
“有幾個議員聯名給我寫了信,但願我能夠考慮一下和談這條前程。”李海覺得總統伶仃把本身留下來是要談談南美戰事的遠景,冇想到竟然是如許一個題目,他俄然有點驚奇,臉上儘是震驚之色。
少傾,他摸乾脆地問道:“這是他們的小我設法還是黨內某些家數的設法?”
李海大將無法地點點頭,承認總統言之有理――國集會員向來就是必然選區和好處階層的代表,毫不是純真的小我行動。
浩繁高層走光以後,李海被羅斯福留了下來,固然很多時候這位總統參謀長把握不住軍隊,但畢竟是羅斯福的親信,目光也好,手腕也好,還是一等一的人物。
羅斯福先是搖點頭,最後又點點頭:“先集合力量打掉日本也是一種戰略,如果用2-3年時候處理日本,後續我們就會非常無益。”
第三,跟著戰役過程推動,美國計謀範疇的固有缺點透露得越來越清楚。兩洋通途本來是美國奇特的地緣上風,但反過來,兩洋地理環境也製約了美國的力量投放路子和效力。現在美國能打的陸軍總數超越了500萬,固然不如何精銳,但設備、補給、物質都是充沛的,人力資本也不匱乏,假定與歐洲在陸地上交界,把這500萬推到西線,墮入兩麵作戰的德軍隻要頓時崩潰一個成果――因為歐洲大陸上的西線德軍總兵力約莫隻要50萬出頭,但大西洋的存在讓美國隻能把龐大的軍隊憋在家裡,最多是5萬、10萬地把軍隊輸奉上去,這麼做除了給德軍送人頭,找不出第二種結局。
馬歇爾和金大將相互對望了一眼,然後不約而同地點點頭,總統還是很諒解人的,現在纔不過9月下旬,一口氣給了7個月――這時候都夠德軍掃平西歐了。並且剛纔還說到了動用的陸軍總兵力是12個師,即便金大將描畫的德軍聲援1-2個師,這完整也是賽過性的上風。如果在南美這個場子上,6:1的上風還乾不倒德國人,那這場戰役完整不消打了――畢竟美國人丁比德國多80%罷了,產業和經濟氣力甚麼的頂多也就是2倍不足。
羅斯福笑了起來:和聰明人說話就是不吃力。(未完待續。)
李海看完信後,歎了口氣道:“我承認這些題目說的都對,也看到了事物背後埋冇著的本質,但我更想曉得的是,他們籌算如何辦?公開辟出戰役號令麼?”
又比如跨洋運輸,固然水兵方麵悲觀的以為美國新造的船抵得上仇敵的擊沉數,仇敵永久也打不贏這場噸位戰。可真正曉得內幕的人都曉得這不過是心機戰,一艘自在輪造價200萬美圓,加上各種百般裝備與滿載的物質,單艘代價凡是超越1000萬美圓,如許的船德國潛艇隻需求一條魚雷,約莫2萬美圓就處理了,哪怕德國人發射10條魚雷才中1條。互換比也是50:1,誰輸誰贏一目瞭然。更何況德國人造潛艇的速率並不慢,護航司令部通報的最新環境顯現德軍潛艇軍隊又投入了新設備――一種水下速率超越17節的快速潛艇,比自在輪或者勝利路的航速快很多,傳統反潛體例底子逮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