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抉擇(3)[第1頁/共3頁]
在德軍潛艇和飛機的結合絞殺之下,英美商船的喪失坦白線上升,根基穩定在30-35%。美國為此冒死加大自在輪的製造力度,但願用更多的船隻和貨色抵消喪失,但艦艇和物質可持續加碼,船隊上麵的海員和職員卻冇法堆積。第八航空隊當初喪失不過是15-20%,已感受難以接受,在船隊30%的喪失率麵前,意味勝利完成10次飛行任務且滿身而退的概率不超越3%!
實際上哈爾西大大咧咧的莽撞脾氣隻是假象,這傢夥比誰都刁猾,誰如果信了他嘴上胡扯的那些話包管被忽悠得找不著北――就是他建議尼米茨慎重,並等候從合恩角援助而來的獨立級輕型航母與艦隊主力彙合。
在接收B-29\B-17\蘭開斯特有關機型的根本上,德國方麵對重型轟炸機的設想理念和應用體例更加成熟,首要目標也變動為:9000千米以上航程,可照顧4枚Hs-293反艦滑翔炸彈或2枚反艦炸彈+1條魚雷用於對海進犯,率先殺出重圍的是梅塞施密特公司的Me-264,到7月份時已在法國大西洋沿岸安插了36架,隨後緊跟而上的是Ju-488,8月初安插了第一批16架飛機。兩款飛機都達到了5噸載荷前提下9000千米的航程。
就在如許的當口,在珍珠港休整的尼米茲發明他墮入了兩難:從作戰要乞降態勢來看,他應當去對於堀悌吉的結合艦隊主力;但從海內的要求來看,他更應謹慎處置。金大將專門給他打了電報,固然冇有一句“保船第一”的言語,但字裡行間的表示他是看得懂的:一旦亞速爾方向遭受重挫以後,承平洋艦隊就是美國水兵獨一的翻身希冀,是以尼米茨要管住哈爾西,不成孟浪。
按照武備部的要求,兩產業品直接投入大西洋絞殺戰,誰戰果最多、機能最穩定到時候就成為德國的計謀轟炸機。
在普通環境下這是一個壞動靜,但對於有誌於展開霸王行動的美軍來講倒是一個好動靜――這意味著到了9月份,他們可仰仗南非方向拖住德意艦隊,不給其機遇去援助亞速爾方向,同時,結合艦隊對澳新的打擊也深深刺痛了盟軍當局,促使他們提早開端人群轉移與分散,不再傻乎乎挺在本地一帶捱打。
在東海岸各大船廠,工人們底子停不下來,發瘋一樣地趕工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製作速率不竭被革新,有關工期幾近每小時更新一次,監理方也悄悄放鬆了工程質量要求,對不是原則性、決定性的瑕疵都予以放過。他們覺得是上頭為了尋求數量而臨時降落了質量標準,卻底子不明白在金大將和特納的心目中,這些代價上千萬美圓的護航航母不過是霸王戰役的便宜耗費品罷了――必定要淹冇的兵艦過量存眷質量底子毫無需求。
“如果冇掌控呢?降落在這麼小的處所總感受很吃力。”
一旦商船隊被“大西洋監察”發覺,就進入措置時段:間隔亞速爾近的是結合進犯機打擊,間隔遠且有潛艇出冇的,就告訴波浪軍隊提早擺設在對方航路必經之路上埋伏,實在間隔悠遠又冇有潛艇的,德軍也有殺手鐧――從法國基地出動美利堅轟炸機。
窺伺機一旦發明商船隊冇有護航航母,一邊賣力持續跟蹤,一邊直接就呼喚重型轟炸機利用滑翔炸彈進犯,一打一個準;如果發明有護航航母,則先操縱潛艇停止伏擊,敲掉,然後第二天如法炮製。